1992年,從紐約到波士頓的一趟列車上,教授托馬斯端起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
透過霧氣迷濛的鏡片,他察覺到身旁的老先生是位盲人。
正值洛杉磯發生暴亂,二人不約而同聊起了美國的種族偏見。
老人告訴托馬斯,他是出生於南方的白人,從小就認為黑人低人一等。
讀書時,他從未與黑人結伴上學;工作後,也不曾與黑人坐在一起用餐,
甚至去便利店買東西,他也總將錢放在櫃檯上,讓黑人收銀員自己去拿,好避免有任何肢體接觸。
不曾想,一場車禍奪去了他的雙眼。
一夜之間墜入無盡的黑暗,令他煩悶頹喪,而最讓他苦惱的竟還是“擔憂對方是不是黑人”。
在心理師的開導下,他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冀。
這位心理師也成了他最信賴的人,他什麼都告訴對方,包括對黑人的偏見。
有一天,心理師突然坦白自己是黑人。
老人釋然地說:“我並未驚慌,而是坦然接受了。此刻,我才發現其實我早已放下了偏見。他是好人,不是壞人,至於膚色,於我已毫無意義。”
當列車到達波士頓站,老人說太太在月臺上等他。
遠遠望去,兩人深情相擁。
托馬斯驚訝地發現,老人懷裡的竟是一位滿頭銀髮的黑人。
這個故事裡,盲者反倒是幸運的,當他必須用心去丈量世界,那些偏見、固執和狹隘反而會被丟棄。
可現實是,太多人會因為種族和膚色,對一些人持有偏見,甚至產生仇恨,即便對方並不是災難的始作俑者。
正如小說《殺死一隻知更鳥》中被汙衊致死的黑人湯姆、被傳為幽靈的怪人拉德利、住在林子裡貧窮的坎寧安人……
偏見帶來的惡意,往往來得毫無緣由,也正因為不瞭解,才使人飽受折磨。
就像作者哈珀·李說的:“你永遠也不可能真正瞭解一個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來走去。”
不輕易評判,越能尊重不同
“房子裡住著一個惡毒的幽靈。”
這是梅科姆小鎮的居民對怪人拉德利的評價。
小女孩斯庫特和哥哥傑姆從未見過他,也不敢接近他的院子,卻常聽人們說:
他會在夜裡月亮落下去時,偷偷窺探人家的窗戶;
如果誰家的杜鵑花被凍壞了,那肯定是他往花上吹了氣;
從拉德利家院子掉落出來的胡桃不能碰,因為吃了會死人。
如此怪誕而詭異,卻令他們和小夥伴迪爾對怪人的宅子著迷不已。
在那個平淡無奇的夏天,孩子們總是會想出各式各樣新奇的玩法,來打發時間。
好奇心促使他們想出各種辦法,甚至衝進怪人的院子,好將拉德利引誘出來。
可隨著孩子們光顧老宅的次數越來越多,他們在這塊禁地上感受到的,並不如傳聞所言。
拉德利家門前,是孩子們上學的必經之路。
他們發現院門旁的胡桃樹樹洞裡,常常放著口香糖、銀元、獎牌、孩子的小雕像等小禮物。
迪爾小姐家著了火,斯庫特和傑姆觀看鎮上人救火,回到家卻發現身上多了一條毛毯。
孩子們半夜爬上院牆偷窺拉德利,被怪人的哥哥發現,傑姆倉皇逃跑之際,不小心被鐵絲網劃破了褲子,無奈穿著褲衩跑回了家。
第二天,他竟發現被撕爛的褲子早已縫補好,並整整齊齊地疊放在樹洞裡。
最令孩子們感到驚訝的,是那個為了救他們,在深夜殺死無賴尤厄爾的“外鄉人”,竟是怪人拉德利。
在斯庫特心裡,拉德利不再是那個“吃死老鼠、只在夜晚出來走動、手裡拿著一把剪刀”的冷酷怪人,而是整個梅科姆小鎮上最溫暖善良的好人。
聽父親阿迪克斯說:“因為年少時犯過錯,拉德利被家人關進了屋子,這一關就是十幾年。”
從此他習慣了離群寡居,習慣了用羞澀的笑容代替蒼白的言語。
因為不曾見過,因為缺乏瞭解,小鎮上的居民就肆意將拉德利判定為凶神惡煞的“幽靈”。
可無論他是否信仰與我們不一,無論他是否只願待在屋裡做個“怪人”,他都有權力選擇自己偏愛的方式生活。
很多時候,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只是我們站在自己的環境中,難以察覺到別人的艱難和苦楚。
當你無法設身處地,也無法噓寒問暖,至少可以做到在不知情時,不輕易下定論。
康德說:“我尊重任何一個獨立的靈魂,雖然有些我並不認可。”
理解別人是一種慈悲,尊重不同是一種涵養。
人總要學會,對他人的偏見視而不見
人活一世,忠於自己的內心並不容易,因為他人的成見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
律師阿迪克斯卻有足夠的勇氣,越過重巒疊嶂,衝破流言蜚語。
梅科姆小鎮昔日的寧靜,被一起強姦案打破。
被指控者是黑人湯姆,他被尤厄爾一家誣告強姦了白人少女馬耶拉。
在瞭解了案件原委,阿迪克斯決定為湯姆辯護。
在當時種族歧視嚴重的美國,這幾乎是一場不可能打贏的官司;
即便在這個已度過半生的小鎮上,幾乎沒人願意站在他這一邊,阿迪克斯仍在努力堅持著,抱著哪怕只有一絲的希望,想要還這個無辜的人一個清白。
當同學嘲笑父親“替黑人辯護”,斯庫特氣得對他們拳腳相向。
當鄰居杜博斯太太不懷好意地辱罵兄妹倆“你們的父親是同情黑人的人”,傑姆衝動之下毀壞了太太院裡的山茶花。
面對惱羞成怒的孩子們,阿迪克斯卻冷靜地告訴他們:
“你在學校裡可能會聽到一些不好的議論,不過請你為我做一件事:抬起頭,放下拳頭。
不管別人對你說什麼,都不要發火。試著用頭腦去抗爭。不能因為我們在此之前已經失敗了一百年,就認為我們沒有理由去爭取勝利。
當大部份人認為他們是對、而你是錯,他們當然有權這樣認為,他們的觀點也有權受到完全的尊重。但在能和別人相處之前,首先要和自己相處。”
阿迪克斯從一開始就明白,這個案子的成功率幾乎為零,但終究是心底最深處的良知,支撐著他義無反顧,拼盡全力。
縱使全世界與我背道而馳,我也只願忠於內心的自己。
脫口秀演員李雪琴曾分享過一段成名前的艱難歲月。
當她在北京奮力打拼,卻一事無成,同事就說她不適合北漂,不如回老家。
當她回到老家,想謀求一份穩定的工作,同學又勸她,還是帝都機會多,回老家太可惜了。
可不管是做“抖音網紅”,還是後來成為脫口秀演員,終究是李雪琴自己的選擇。
畢竟,別人的眼光,丈量不出你的未來;別人的言論,左右不了你的人生。
縱使外界喧囂煩擾,人也要學會,對他人的偏見視而不見。
當我們跳出條條框框,不被偏見綁架,你會發現自己定義的人生,其實精彩紛呈。
真正的教養,從放下偏見開始
哲學家叔本華說:“阻礙人們發現真理的障礙,並非是事物的虛幻假象,也不是人們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們此前積累的偏見。”
人往往會囿於自己的偏見和執念,讓別人感到難堪。
一天放學後,同學沃爾特來斯庫特家做客。
面前剛擺好餐具,沃爾特就不停地往盤子裡堆放蔬菜和肉,直到多得放不下。
他一邊狼吞虎嚥,一邊大手大腳地往盤子裡澆了大量糖漿。
當他將糖漿罐放回去時,罐子猛地撞上銀盤,發出噹啷一聲巨響。
斯庫特忍無可忍,指著沃爾特大喊:“他把飯菜泡到糖漿裡了啊,全都澆上了,坎寧安家的人真是……”
還沒等斯庫特說完,她就被保姆卡波妮趕緊拉進了廚房。
卡波妮火冒三丈地教訓道:
“有些人吃飯習慣跟我們不一樣,可是你不能因為這個,在飯桌上給人家當面提出來。那個男孩是你們家的客人,就算他要吃桌布,你也隨他的便。
你們家裡的人也許比坎寧安家的人好,可是你這樣給人家難堪,就是一錢不值。”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理解每個人的習慣和行為,但唯有放下偏見,不隨意責怪,才是最大的善良。
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時候感到這個世界對你不太友好?
有人回答:
夜深人靜,獨自躺在床上,想起今早鄰居狠狠摔門是不是在針對自己;
想到午休時幫同事泡了杯咖啡,對方卻沒搭理我,是不是有什麼成見;
回憶起下班路上不小心撞倒我的少年,一句道歉都沒有,太沒禮貌……
其實,你大可換一個角度考慮:
鄰居其實並未摔門,只因風大,來不及攔阻;
同事也不是對你有情緒,只是在擔憂這個月的業績可能完不成;
莽撞的少年不是沒有素質,而是家裡出了急事,才如此慌亂。
梵高說: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但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偏見,有時像潮水一樣裹挾住我們,讓人看不清真相。
可唯有卸掉情緒,放下偏見,才是贈與他人最大的體面。
有一種深到骨子裡的教養,叫相互體諒,與人舒服。
一個種族的痛,一個社會的病,一段歷史的荒謬,透過“知更鳥”的故事告訴我們,偏見有多可怕。
這是一聲無力的嘆息、一次靈魂的拷問。
哈珀·李用“知更鳥”為小說命名,在於它象徵著人性的美好與善良。
這些鳥兒不傷害任何人,它們只會帶來美妙動人的歌聲。
可總有如知更鳥一般純粹的人,他們正直、高尚、富有愛心,卻被充斥著偏見的社會誤解,甚至被毀滅。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因為性別、地域、職業、立場、愛好的千差萬別,偏見無處不在。
人人反對偏見,可人人都有偏見。
有格局的人,未必知曉更多,卻能包容不同,懂得尊重。
不隨意評判他人,是一種修養;不活在別人的偏見裡,是一種修行。
作家劉潤曾說:“平庸的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而最高階的人改變思維。”
或許,過往的經驗、養成的習慣,不經意間滋生了心底的偏見,但人要學會適時審視,及時取捨。
往後餘生,願你克服偏見,願你一往無前。
作者 | 夏意闌姍,願有歲月可回首,且以文字寄情愁。
圖片 | 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