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元清非中國”本質上是舶來品,其理論來源是1923年日本學者矢野仁一寫的兩本書,《支那非國論》、《支那無國界論》;以及日本學者內藤湖男1902年提出的“唐宋變革論”、“宋代近世說”,二戰後日本歷史學者宮崎市定將其發揚,出版了《東洋的近世》,“元清非中國”、“唐宋變革論”、“宋代近世說”三根支柱共同形成了元清非中國論,並被歐美的“內亞史”、“新清史”借鑑。
沒有一個是中國本土學界的理論。
其核心論點有兩個:
1.“元清非中國”:元、清是所謂的征服王朝,是蒙古、滿洲兩個民族構建的外國征服了漢族的中國建立的殖民地王朝,元、清形成的統一是滿、蒙民族主義膨脹,國家擴張,征服漢民族族主義國家的結果;
2.“唐宋變革論”、“宋代近世說”:宋(暗示還有明)已經處於古代中國走向近代文明的門檻之上,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主義國家的雛形,比如宋朝和遼朝、明朝和清朝都建立了自己的首都並長期對峙,但這一程序不幸被元、清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打斷了,因此“東洋”也就失去了和“西洋”同步進步的機會,也就逐漸落後於歐洲了。
1+2論點的結論是:現代中國的統一版圖是一種變態,應該恢復到漢、滿、蒙、回以及各族分立建國,各自獨立的正常態,即所謂中國應該侷限於“漢地18省”,甚至秦嶺淮河以南的江南地區的觀點。
看看,這觀點是不是和侵華日軍發動918事變、建立偽滿洲國時的各種宣傳很相似?有種很眼熟的感覺?
這一觀點的危險性在於強調中國現代版圖的多元構成,否認中國的一體性、進而否認中國統一的合法性。歷史上,同盟會發動反清運動和辛亥革命時,因為理論基礎過於貧乏,同盟會中人又大多留學日本,為了發動漢人反清,將元清非中國的理論借用,形成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但孫中山等人很快意識到這一口號的危險性,很快的把民國建立的基礎修改為了“五族共和”,所謂的元清非中國論也就暫時偃旗息鼓,除了傅斯年這種蠢材還時不時提出來之外,大多數中國人也對此就是一笑置之。
但近年來隨著網路論壇的發展,這種觀點被日本學者及其國內的文化認同者孜孜不倦的加以推廣,同時又成為了歐美所謂“新清史”的理論依據,也是歐美歷史學界用以解構中國統一合法性和必然性的重要武器,反而變得更有市場了;尤其可悲又可嘆的是,這種觀點被中國網路上的部分人全盤接受,據此還形成了“黃漢”或“皇漢”群體,全力鼓吹的同時還自以為是愛國行為;
最近也開始被寶島的外宣勢力利用。
受限於自身的見識和知識,全盤接受一個充滿陷阱的外來理論,自覺接受外來歷史觀對本國國家統一的解構,看似愛國、實則賣國還不自知,這就是鼓吹“元清非中國論”者的可悲可嘆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