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銀行的新聞是一波接一波,
先是6月份存款利率下降,大額存單遭瘋搶,
再就是8月底,大行理財產品不得使用成本估值法,
不過,影響較大的還是近日銀保監會的這條訊息:
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或不得新增理財投資。
中小行逐步退出理財業務!
目前這個訊息已經得到了多位銀行高管的確認。
難道銀行以後不能賣理財產品了?
那之前買的銀行理財還安全嗎?
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
01
中小銀行理財業務為啥要退出?
銀保監會這次對理財業務的整改,
其實是要將理財功能正式從銀行剝離,
劃入理財子公司,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
對於中小銀行來說,
人員團隊、系統、專業等方面的配備較為有限,
直接投資能力不足,就得退出理財業務。
監管這麼做的目的,不外乎是為了控制風險。
像開篇時提到的監管對於6大行理財產品的要求:
這個要求對我們的影響,就是以後銀行理財的風險波動會變大。
為啥?
以前的銀行理財採用的是攤餘成本法。
按照買入的成本+利息來算。
產品淨值看起來更穩定,更符合保守型投資者的心理需求。
但這種方法掩蓋了普通使用者能感知的風險。
而感受不到風險,其實是最大的風險。
一旦最後產品違約,就會造成淨值的懸崖跳水。
但如果是換成市值法進行公允價值計算,
產品淨值的波動會較大,但同時也能讓投資者更清楚所面臨的風險。
這樣,即使出現虧損,投資者自己可以選擇退出,不至於最後踩雷。
其實,無論是中小銀行理財功能的剝離,
還是用市值法代替成本估值法,
都是為了打破剛兌,控制風險。
很多人都知道2018年銀行就打破了剛兌,
但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銀行理財就是無風險的...
我認為,監管的這些做法還是非常明智的。
起碼現在大家已經知道,買銀行理財也是會虧錢的!
當然,已經買過的朋友也不用擔心,存量的產品不受影響~
不過話說回來,保本理財確實越來越難了。
02
保本理財,還能買些啥?
銀行理財產品雖然不再保本,但它的安全性還是相對較高的。
不過,在挑選的時候還是儘量選那些風險等級比較低的產品。
銀行理財按風險等級由低到高一般分為:R1~R5五個等級。
R1是比較安全的,能夠保本。
除了低風險的銀行理財,還有兩種方式也能保本。
一是50萬以內的定期存款。
不過自從6月份利率降低之後,現在各大銀行APP的利率普遍都很低。
第二種是理財險,比如年金險和增額終身壽險,保本保息。
特別是現在大火的增額終身壽險,
是目前唯一能夠將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平衡得很好的理財產品。
每年有多少現價,白紙黑字寫進合同,一分都不會少。
而且現價增長速度非常快,幾年就能回本,
越往後,收益越高。
中途如有資金需求,可隨時透過減保領取來實現。
比如30歲大雄給小雄(2歲)買了一份琴童尊享,
年交10萬,交5年。
那麼,小雄的這份保單現價如下:
保單第6年,現價超過已交保費,實現回本。
如果一直不領取,小雄25歲時,
現價翻倍,收益率已達天花板3.5%!
71歲時,現價達到501萬,是已交保費的10倍!
持有時間越長,現價越高~
如果在小雄大學期間,每年領取10萬,領4年,
現價還剩約47.7萬,繼續複利增長。
等大雄60歲退休時,如果自己養老金不夠,
還可每年取出5萬塊補充養老,
可一直取18年,現價還剩2.4萬,累計領取約92.4萬!
一份保單,可同時解決教育、養老問題,太香了!
03
寫在最後
在投資環境千變萬化的今天,
既能保證資金安全性,也能確保資產穩定增值,
適合作為家庭資產配置的無疑是增額終身壽了,
既省事,又能擁有穩穩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