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初中時期應該都學過《陋室銘》,幾句話,都會背,理解也能理解,但或許是一知半解。今天,就運用老子《道德經》相關內容來幫助理解此文,或許有新的認識。
前三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室陋室,惟吾徳馨。
這三句中的前兩句山水是起興。起興,又叫“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朱熹《詩集傳》)。就是說,先說其他事物,再說要說的事物。依此,後一句才是解讀這篇文章的關鍵所在。
我們先看後一句:斯室陋室,惟吾徳馨。陋,是阜+丙+。丙與柄同源,陋就是手拿著一個類似“內”的工具在山坡下整一處型的場所。這會意很明白,窮得家徒兩壁了。這裡做形容詞,意即:簡陋的。
馨,就是德如香氣,香氣又象敲響磬石聲音那樣悠長久遠,沁人心脾。如孔子所說,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在這裡擴充套件一下,馨的造字意圖有點像通感的修辭方法,將嗅覺化為聽覺。
徳,彳+十+目+心。眼睛和心朝著一個方向行走。如果走得好就是徳馨,走不好就是徳虧。
那德朝什麼方向走才德馨呢?《道德經》講得很清楚了,孔徳之容,惟道是從。德必須在“道”上走才馨!
所以說《陋室銘》的表達思想是安於簡陋的房子,樂於徳馨的大道,即:安貧樂道。
因前兩句是起興,可以由第三句反推前兩句。那這裡的山、仙、名與水、龍、靈就好理解。按葛洪理論,仙分三種天仙、地仙和尸解仙。一般講仙就是地仙,地仙就是居住在山上的仙。李白有詩云: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什麼人能成仙?俗語說得好:得道成仙。只有得道之人才能成仙,只有得道成仙的山,才是名山,而並在於這山高與不高,風景秀麗不秀麗。
第二句話,也就水裡有龍,此水才有靈氣,並不在於水深與不深。看似好理解,其實不好懂。如讀過《道德經》就好理解了。經雲: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此處“一”就是道。龍是神的喻象。什麼是神?造物之能謂之神。神得一以靈。天清地寧,天地交匯,得以甘霖。看靈的繁體:靈。只有通天徹地之能才能致雨。什麼人通天徹地?得道之巫人也。
接下來的文字: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主要是從陋室的環境、陋室的人、陋室的日常之事三個方面來寫如何修身以合道,窘境之下如何守道。不過從空間上來看,這三個方面順序由室外到室內,強調內修。
課本中將金經解釋為佛家的《金剛經》,不敢苟同。從上下文來看,上有“鴻儒”,下有孔子,此經應該是儒家經典,是用金匱裝的。何以見得?《黃帝內經》就有一文叫《金匱真言論》。
《陋室銘》一文中沒有一個“道”字,卻處處是說道。古人講究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今社會,物質已非常豐富,不需要安貧了,但出現一些奇怪現象,寵物當兒子,年輕人不結婚生子。這那是達濟天下,這是率獸食人以亡天下,這是自絕門戶以斷天下。這是很嚴重的社會問題,得好好反思了。不妨來讀一讀本文,看看自己是不是離道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