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虎之力,於人不啻①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無之,又倍其力焉,則人之食於虎也無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恆②見,而虎之皮人常寢處③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敵④百,雖猛不必勝。
故人之為虎食者,有智與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⑤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與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類也。其為人獲而寢處其皮也,何足怪哉?
註釋
- 啻(chì):只,僅。
- 恆:經常,常常。
- 寢處:坐臥。
- 敵:抵抗,抵擋。
- 是故:因此,所以。
譯文
老虎的力氣,比人的力氣不止大一倍。老虎有鋒利的爪和牙而人沒有,這又使老虎的威力加倍。那麼人被老虎吃掉也就不奇怪了。
然而老虎吃人並不常見,而老虎的皮卻常常被人用來坐和臥,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老虎使用力氣,人運用智謀,老虎只能用它的爪和牙,但是人能使用工具。所以力氣的作用是一,但是智謀的作用是百,爪和牙的作用各自是一,但是工具的作用是百,用一來抵擋百,即使兇猛也不一定能取勝。
所以人被老虎吃掉的原因,是因為有智謀和工具但是不能夠利用。因此世上那些只知道使用力氣卻不知道使用智謀,和只使用自己的力量而不借助別人的力量的人,都跟老虎是一樣的。他們像老虎那樣被別人抓獲並且坐臥在他們的皮上,這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呢?
文言知識
說“恆”:“恆”的古字形寫作“亙”,本義是“上弦月漸趨盈滿”。
“恆”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見釋義。
- 指“經常,常常”。如上文中的“然虎之食人不恆見”。又如《孟子·告子下》:“人恆過,然後能改”。
- 指“永久的,持久的”。如《孟子·梁惠王上》:“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
- 指“平常的,普通的”。如《三國志·吳主傳》:“形貌奇偉,骨體不恆”。
- 指“持久不變的意志”。如《論語·子路》:“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又如成語“持之以恆”。
文化常識
關於虎的文化
虎的體態雄偉強壯高大,毛色綺麗,眼上方有一個白色區,故有“吊睛白額虎”之稱,前額的黑紋頗似漢字中的“王”字,更顯得異常威武,因此被譽為“山中之王”或“獸中之王”。
由於虎行動迅猛、威力無比,古人對虎十分崇拜,特別是在軍事上,比如勇敢和堅強的軍人被稱為虎將、虎士。
古時候護衛君主的軍隊被稱為虎賁軍,“賁”同“奔”,意思就是如同老虎般勇猛奔走。漢代的虎賁中郎將,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警衛團團長。
在古代戰爭中調兵遣將的兵符被稱為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虎符的背面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右符存於朝廷,左符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調動軍隊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
到了唐朝,因為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名叫李虎,為了避諱將虎符改為魚符,還用過兔符、龜符。唐朝以後又恢復虎符。
由於虎符非常重要,歷史上也發生了很多與其相關的故事,比如《史記》中記載的“信陵君竊符救趙”。
關於虎的成語
在成語之中,與虎有關的有很多。
根據虎的威猛,產生的含有褒義的成語有:虎背熊腰、虎嘯風生、如虎添翼、龍騰虎躍、藏龍臥虎。
根據虎的兇殘,產生的含有貶義的成語有:為虎作倀、畏敵如虎、談虎色變、如狼似虎、虎入羊群。
出處
明·劉基《郁離子》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