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素帖》和《苕溪詩》前面還有一個我們下一步也可以觀照學習的東西,叫《方圓庵記》,比較原始的記錄了米芾學習《集王聖教序》的狀態。我們前面學的是米芾的行草,這次從個性化的發揮往規矩的方面來走,所以我們這次學習《蜀素帖》。
如果你是認認真真的寫過米芾的行草,那麼你來寫《蜀素帖》,相對來說要容易進入一些。第一是字的形態變化,個性化程度不高,點畫相對來說比較規矩,字形的造型也比較講究,有經典意義,隨性、隨機的程度稍微要低一些,規定化的程度要高一些。
那麼我們在寫的時候,疊上格子一行兩行進行研究學習的時候,這種字筆法、技法的共同點更多了,程式化的東西就多了,這個是利於我們學習的。為什麼我們要先選擇行草呢?感受米芾情緒支配下的一種書寫狀態,為啥我們要回到《蜀素帖》的這樣的帖,就是我們要從隨機性走向規定性。規定性越強,我們的技術內容就越具有規律,越具有規律的東西,我們在掌握的過程中就要便捷些。隨機性越強的東西,我們掌握它的難度會更大一些。
好在我們前半段對它是感受性學習,你就是沒有掌握也無所謂,只要你認認真真寫過這麼長時間,然後你來進入這塊。
學習《蜀素帖》我們需要注意什麼呢?第一,《蜀素帖》的用筆非常清晰,我們要對技術的學習放在頭等,如果我們在《蜀素帖》裡學個性化,我們就是緣木求魚,在這兒個性化是最大程度的收斂了,我們要學習它技術的規定性、程式化的這樣一個東西。
它首尾的風格這麼一致,字的大小盡管在後面有,但是它都儘量弱化,讓這個字的大小不影響整體的平和、平整的前提。在米芾行草中像《蜀素帖》這樣的帖就算是很平整,字的造型有很多是遵循了漢字本身的結構,反過來說,在米芾的行草中很多字形是跨越了字的基本結構美的,就是說米芾是那個時代的“醜書”,就跟王鐸是明代末年的“醜書”一樣。所以他跨越了大眾審美,而實現的個人風格的創造。
《蜀素帖》是遵循了大眾審美這個前提來做的,這裡面並不是說他沒有個性化的筆觸跟個性化的一些元素存在,但是這個不佔主流,這個是最大限度的弱化了。
技術是我們學習的,那麼技術的點是什麼呢?第一,點畫的生成技術內容,換句話說就是起行收,起筆、行筆、收筆的狀態,這個是第一核心要學的,就是對一個字的觀照、對一個點畫的觀照、對一個點畫的區域性的觀照、實踐都是根據這個來的。第二,點畫與點畫相同相近的技術的變化和拓展,同樣是橫,橫的狀態的不同,同樣是豎,豎的狀態的不同,同樣是折,折的狀態的不同,同樣是轉,轉的狀態的不同。
他有好多這種變數、變化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去感受的,完全不用的跟有變化,變化程度又不大的。還有完全沒有變化的,沒有慣性就沒有個性,個性是往往是慣性的另外一種存在形態,所以說只要有風格,就有慣性,只要有慣性,就有相同和不同。
那麼這個是我們要觀照的,第一個是一個點畫的生成內容,第二個是相同型別的不同形態的技術內容的變化、增減。大家翻到第七頁,第二行的第一個字,“青松”的“青”,它上面的三橫大家看看,變化大不大?相當的大。第一橫是兩頭尖的,中間粗兩頭細就證明是露鋒入筆,又出鋒了,往右上傾斜,但是正因為它的上頭是平的,下面是一個肚子,所以說這個點畫給人的感覺是下墜的,往下掉的,從起筆處到收筆處基本在一條線上,儘管這根線有點斜,就證明這一個點畫因為筆肚子,點畫的肚子比較粗,兩頭細,所以這個點畫是下墜感的,那麼我們寫的時候就一定要把這個下墜感寫出來。
第二,起筆處是個大腦殼,而且這個腦殼比第三橫還大,也呼應了第一橫的方向,往右上角斜,但是這一次是左邊粗右邊細,大家注意,左邊的粗除了頓筆處的粗之外,它一直粗到了這一個豎的那個位置,就是它二分之一都是一樣的粗細,然後過了二分之一處開始提筆、加速,也就是說前半段明顯的比後半段慢,後半段明顯的比前半段快,乾淨利落,提筆的速度比第一橫的收筆還快,為什麼呢?它由粗變細這個過程相對更加突然,這一筆就明顯的往左下墜的感覺。
第一橫是往下,第二橫是往左下迅速的墜,如果沒有第三橫,這上面兩橫完全就是垮向左邊的感覺。我們再來看第三橫,第三橫是直接露鋒下筆往左推,形成的藏鋒,然後寫到三分之一處都是一樣的粗細,所以說縱向的運動越多,書寫的格調越低,審美品位越差。古人在很多線的過程中是不講究提按的,你看旁邊“歲寒”的“歲”字的那個斜畫,勾省掉了,從上到下幾乎是一根粗細的線條,除了方向變化外沒有停,這個點畫就成了“歲”字後面最有力量的一個點畫。
就是說力量感的表達是縱向的粗細提按越多,力量感越差,所以大家注意,它是到了中間才提筆的,到了後半段又開始壓,形成了一個扁擔形狀,就是因為後半段的壓,就形成了一個槓桿原理,儘管這個槓桿的重心還在左邊,但是已經有了勢的延伸而弱化了上面兩個的往左下的運動勢態。
它一拉長,平衡就增加了,到下面的“月”都還要呼應上面的形,你要注意最後它這個豎鉤是所有字最粗的一個地方,如果沒有這個鉤,這個字就是往左邊倒的,有了這個鉤就等於給它掛個秤砣。視覺上的平衡是因為重重的一個鉤,讓這個字有了平衡感,我們把書往旁邊一放,這個字在我們腦子裡面清不清晰?
第一橫、第二橫、第三橫,然後下面這個鉤,你把這幾個特點一掌握,一分析,腦子裡面很清晰,忘都忘不掉。什麼叫形象?對帖的最佳的記憶就用語言進行一個描述,只要你把它描述清楚了,腦子裡面就清晰的很。怕就怕沒有對它進行細節的、關係的觀照比對,所以這個就是讀帖。
你就像我這樣,哪怕你不認識這個“青”字,你只記得到這個字的形,也算是牢牢地印在你的腦子裡。所以說,一定要找特點,“松”字幾乎沒有哪個把公字下面寫成三角形的,而且那一橫還是往底下垂的,你就因為這個特點把整個“松”字就記住了。
“本”字比這兩個字都大都粗,跟“華”字有呼應,一簡一繁,但是兩個都重,其他字的重量幾乎差不對,對了,你在寫這行字的時候基調就出來了。我們在讀帖,觀照帖、觀照技法的時候就是要在這裡面去動腦筋,米芾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兩頭重,中間像這種彈性的點畫在後面出現的機率比較高。這個已經成為米芾的習慣,但是這個習慣不是一成不變的,既有不同的變化,還有相同的度的調整。
我今天跟大家說的就是進入一個帖的時候的思維方式形態,這樣的讀帖會在我們的腦子裡面建立起對技術最深刻的記憶,你就不會看不到技術。這個方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米芾之外的所有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觀照。那麼字與字之間關係的觀照,也可以是按照這種比對,動靜關係、聚散關係、輕重關係都可以,斜正的這種勢態的關係觀照、比對都可以成為我們一個層面的。我希望我們在座的各位,透過今天的授課,建立起一種對古典法帖解讀的思維形態和模式,成為我們今後學習的重要支撐。(洪厚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