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這樣認為,既然有幸成為這個時代的一分子,就應該成為時代風景的一部分。
日本作家宮澤賢治寫過一首詩:“前方的路不管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確,不管多麼崎嶇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少年時代的宮澤賢治,以這樣的雄心開始自己的文學之旅。當時他的家鄉巖手縣花捲溫泉鄉還是貧困的農村。但是,一百年後的今天,這裡因為誕生了偉大的文學家宮澤賢治,而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這裡所有的景點、酒店、物品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宮澤不僅僅自己得到了他說的幸福,他的家鄉也因為他走向了世界。
中年時期的歌德,已經是十九世紀初德國最偉大的思想家和作家,這個時候,他在一次青年人的集會上說:“青年人,小心你在年輕時許下的願望,中年的你,可能真的會實現。”
侄子打電話來問我:自己要走多少路,才能成為一個男子漢呢?我說:下次再見面的時候,你也許就不再問我這個問題了,因為你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已經在成為一個男子漢的路上了。
一個青年人,一旦你確定了自己的人生,除了奮發進取別無選擇,你的未來也只剩下一種結果——捨我其誰。
林肯說:每個人都應有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使命感。努力拼搏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對這樣的責任懷有一種捨我其誰的耐心、毅力和信念。
國學大師梁漱溟說:人一輩子首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關係,再解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最後解決人和自己內心的關係,而且要按照時間順序,不能錯。 這話發人深省,青年時期要努力把生活問題解決好,中年時期要把為人父、為人子、為人友與職位工作的事情處理好,而中年以後,要把“我是否無愧於父母、無愧於生活、無愧於世界”的內心之問思考回答好。這樣三個問題解決好了,就可以欣慰地對世界說了:不虛此行!
我們回憶童年的時候,記憶最深的,往往是房前屋後的樹。因為,不論風霜雪雨,也不論歲月經歷了多久,不論家庭成員發生了什麼變化,不論你走向哪裡,它們一直在原地,生生不息、根深葉茂,它們是我們人生中最永恆的風景。
近來有文友問我問我,“普通人的幸福是什麼”。我說,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如果能做到“做自己喜歡的事”,“給自己一份好生活”,就是一個幸福的人了。
生活不是每天要有驚天動地的情節,而是讓每天的單調、瑣碎、機械的重複、乏味變得紮實而有聲有色。
世上總是有人與你談不來的,你不可能贏得每個人的心。其實,不必在意別人怎麼看你,只要你自己看重自己,你就不會差。大都市裡找生活的人,最後大多數都是千瘡百孔、落荒而逃。如果你心中沒有企圖,你就不會上當受騙。
有很多微小的細節,折射出一個人的品格和操守。比如明末大將洪承疇。皇太極派范文程勸降他,范文程發現,房樑上掉下一點灰塵,撒在他的衣服上,他拍了又拍,怕弄髒了衣服。範回去覆命說:一個對於一件衣服都這樣愛惜的人,怎麼會捨命守節?聽了這個報告,皇太極便親自去看洪承疇,將身上的御衣解下披在洪承疇身上,洪承疇睜大眼睛感激地看著皇太極,馬上歸順了清朝。
我們經常聽到說一個人很謙虛。一個沒有什麼建樹的普通人,自己說自己沒有什麼本事和才幹,沒有什麼志向和能力,這不是謙虛,只能說是人生的無奈。謙虛是需要資格和底氣的,事業成就巨大而不驕傲,眾人心悅誠服而不頤指氣使,名滿天下而依然平易近人、包容弱小,既有仁者的慈悲、發自內心的善良,又有時時低調處世的雅量,這才是真正的謙虛。
最近常常想到“仁”字。“仁”字拆開就是“二人”,寓意是在兩個人以上的關係中,才會看到道德的高尚。一個人可以成不了聖賢,但是可以成為一個不做壞事的好人;一個人可以做不到捨己為人,但是不能損人利己,不然,一旦失去了這人性最後的屏障,必然慢慢陷於萬劫不復。
老柴易燃,上善若水,一個人經歷越豐富,越接近世界的本真。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從一個信念開始的,而且信念可以無償獲得,老子說:“大道至簡”,世界的真理是很簡單的,只是,又有多少人,能夠以至誠之心,領受歲月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