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對個人所造成的影響是刻骨銘心的,無論是父母的教育還是外界環境的改變,都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之中產生與環境相匹配的想法,從而指引自己的行為作出有利於自己的決定,每個人在環境之中都具備趨同性與排異性,在這樣的環境中個人的選擇是無奈的,要想堅持個人原則無疑是難上加難。
自古以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多時候個人對於原則的堅守很難抵抗外在的誘惑,每個人都本能地排斥孤獨與寂寞,而環境的變化很容易讓人產生孤獨感。
當一個人出生在富貴之家時,他從小到大所接觸的都是各種各樣先進的事物,因此早已習以為常,但是當一個貧困之家的孩子初見先進的產品之時必然會產生讚歎,羨慕之情,二者之所以產生不同的感受完全是因為其所生長環境不同所造成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心,因此更容易遭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當自己與他人格格不入之時會本能地產生嚮往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情緒越來越強烈,自然而然地也就會將其付諸實踐行動。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自己習慣了熱鬧的環境後,自然也就不願意再回到過往那種冷清地說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習慣的養成個人會越來越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他人的行為會對自己產生莫大的吸引力,個人的意志力在這樣的環境中很難保持應有的理智,在他人多次的勸誡之下,選擇融入其中是多數人的選擇。
團體的形成會不斷弱化個人的存在以及思考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只能是越陷越深,直到最後遭遇巨大變故之後幡然悔悟,但這個時候早已為時已晚。
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擁有選擇環境的權利,而每次做出選擇之後所帶來的後果也是不相同的,無論好壞都需要自己承擔。
時間不僅催發個人的身軀,也在不斷完善其思想與心智,正是因為年齡的增大,自己可以擁有獨立辨別的能力,才需要去承擔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環境改變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選擇怎樣的環境是由個人所決定的,因此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當木已成舟之後,任何的狡辯都是蒼白無力的,自己只能接受其所帶來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