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育兒書都會告訴年輕的父母,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其實,這也屬於典型的“一刀切”。
昨天(2021年11月5日,週五)晚上,我跟兒子洗澡的時候,他跟我說,當我們談論一個同學或別人的時候,我們要學會發現他的閃光點,看他好的一面。我說是的,看人不能看別人的短處,要看到別人的長處。
說完這些,他就問我:
我一開始猶豫了一下。因為今天他剛剛做了一件讓我不太開心的事,在跟同學一起玩耍的時候,總喜歡推來推去,動手動腳,動作比較粗魯。我本想說,你能有什麼閃光點,但轉念一想不能這樣說,我要抓住這個機會給他貼一些我想要的標籤。於是我對他說:“你的閃光點可多了”。
接下來他就開始說他的光輝事蹟——等我們洗完澡後,他就開始拿起書讀了,一讀就是40多分鐘。讀完了,他跟我說:“爸爸,我發現閱讀越來越有意思,一開始比較無聊,但讀著讀著就有趣了”。
說完上面幾點
我又給他貼了下面幾個標籤
樂於助人——經常幫爸爸媽媽幹一下家務,他則說,當他心情不好的時候,尤其是爸爸惹他生氣的時候,他則不願意去幫忙。我則說,當一個人生氣的時候,不願意幫助別人,這也是非常正常的,可是如果幫助了別人,就會不再生氣了。
孝順、體諒父母——經常體會爸爸媽媽的辛苦,給爸爸媽媽端茶倒水,會經常給爺爺奶奶打一些電話。他則說,這個也是閃光點,但閃的光還不夠亮,畢竟給爺爺奶奶打的電話還比較少。
貼這些標籤,效果是立竿見影的。當天晚上,臨睡前,他口渴要喝水,去客廳拿他的水壺,發現水壺裡沒有了水,就自己去倒水,看到我的杯子裡也沒了水,就把我的杯子也倒上了水,然後把自己的水壺和我的水杯一起端了過來。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晚上(2021.11.6,週六)的時候,我看到天氣預報說北方大降溫,部分地區有雨雪,就問他你要不要給爺爺奶奶打個電話,提醒一下他們天冷了要注意防寒保暖?他說好,然後就開始撥了爺爺的電話。在電話上,他跟爺爺聊了一下天氣,提醒爺爺奶奶注意防寒保暖,還跟奶奶說了幾句話。當奶奶問他想不想奶奶的時候,他說有點想了。
兒子2015年1月出生前,我母親即從老家趕到深圳,一直帶到他上了幼兒園。爺爺則從2016年就來深圳,一直呆到2021年9月份,等他上了小學。老人家很喜歡小孩子,寵愛的不行,回家也很想念,但我每次打電話回家,讓兒子跟他們說幾句話他都不願意,問他想不想爺爺奶奶,他都是說不想,一副沒心沒肺的樣子。
雖說是在我的鼓勵下他才給爺爺打了電話,但表現上還是可圈可點的。
我們知道標籤有“正面、肯定”的標籤,也有“負面、否定”的標籤。根據心理學上的一些理論,你想讓一個人成為什麼樣的人,就給他貼什麼樣的標籤。
比如,你在週末做一場培訓,為了儘快調動會場氣氛,你可以給來訪的客人們貼上“”最愛學習、最有行動力、最為勤勞“的標籤,或者”最漂亮、最有熱情、最有活力“等等之類的讚美,那麼會場的氣氛很快就會熱起來。
再比如,你天天給你的孩子貼“懶惰”、“成績差”、“不愛學習”、“調皮搗蛋”、“自私自利”等負面標籤,那麼哪怕你的孩子只是有一些類似的行為,他也會慢慢地往你貼的標籤的方向發展,因為你在不斷地暗示他、確認他,他要成為一個如你標籤所說的人,不然就會讓你失望。
這也符合吸引力法則,即當一個人的思想集中到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因此,當你的思想集中在我的孩子是一個“懶惰、成績差、不愛學習、自私自利”等領域的時候,那麼與“懶惰、成績差、不愛學習、自私自利”等相關的人物、事件等就會湧現到你的腦海,並繼續加深你對孩子的印象,你可能會想到孩子的一些懶惰的行為,成績差的表現,自私自利的一些行為,並且你可能還會對這些行為進行災難化的思考:現在上小學成績差,上了初中、高中功課那麼多,肯定會更差,自然考不上大學,以後也難有份體面的工作,可能生存也很有壓力…….接下來你覺得你要多努力掙錢給孩子花,以保證他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你越努力,則越看他不順眼。
這也是我們常常看到的一種現象:一些父母在孩子成績不好、出現逃學、曠課等行為時,經常說,我天天辛辛苦苦掙錢供你上學,而你卻一點也不體諒父母,一點也不懂事,進而就會非常憤怒。
其實,孩子身上的大多數標籤都源於父母,他總是透過學習成人的言談舉止來規範自己的行為。而當你再透過語言給他貼了一系列標籤,而這些標籤,在心理上,在行動上,都會有自我實現的傾向。
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發現,不是不可以給孩子貼標籤,是完全可以給孩子貼標籤的,關鍵在於要給孩子去貼什麼樣的標籤。這個情況跟洗腦一樣,我們聽到洗腦,就會覺得是負面,心理上可能會被排斥,但如果被偉大的人物在創業初期給你洗腦,比如被創業時期的馬雲、任正非、毛澤東給你洗腦,我想很多人是一百個願意的。
在日常的育兒過程中,我覺得給孩子貼一些正面的標籤,其實蠻有用的。它其實也遵從了心理學上的一些科學的做法,即不管任何人,都不會抗拒別人的讚美和肯定,哪怕他並不是那樣的人,聽到別人的讚美、肯定,他會往這些讚美、肯定的方向努力。
如果他周圍的人都讚美或肯定他的某個行為,那麼他在潛意識上一定會努力成為你肯定、讚美的人。但也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讚美、肯定,一定要具體,不能過於浮誇,也不要用一些具有先天性特徵的詞彙讚美孩子:
比如誇孩子聰明、智商超群等等,因為這樣的誇讚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當他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他則會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到自己的先天性因素,而這些是不可更改的。
我通常是這樣誇講:當他的拼音默寫做了全對得了一百分,我則說這是他每天積極學習、堅持學習得結果,並不是因為他聰明或有一個厲害得爸爸。而當他做得不好得時候,別人都得一百分,而自己沒有得100分得時候,我則告訴他:我們致力於培養長期的學習能力,看得是長期的效果,短期的一些測試不佳只表明你在某個具體的知識學習上還需要加強學習和努力,不代表你以後的測試都會差,我相信如果做一個更為全面的綜合測試,你的表現一定非常優異。因此,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花些時間加強對這些表現不佳的知識的學習。
想知道如何誇讚孩子,你可以看一看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寫的《教出樂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