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煩躁。
無數家長們正焦慮著孩子們尖銳的成長問題,並且煩躁著孩童們那無力改變的自由靈魂。
無數的孩童們也正焦慮、煩躁著無數的父母。
種種負能量正在相當多寧靜的家庭裡悄悄流動著……
亙古不變的浩瀚銀河鎮定的俯視著熱鬧繁華的現代社會……
那麼,如何解決孩子的問題?如何解決父母的問題?如何讓孩子、父母都充滿信心與正能量?
我與太多人一樣,不止一次苛責過孩子……因此,我曾感到十分懊惱與悔恨!
所以,這些問題必須解決。
瞭解小孩
佛洛依德心理發展理論:
0~1歲口唇期,嬰兒透過吮吸能獲得快感。
0~3歲肛門期,排便能消除緊張。
3~6歲前生殖器,依戀異性父母——“俄狄浦斯情結”
5~12歲潛伏期,快樂大多來自外界
12~20歲生殖欲期,孩童容易產生性衝動,也容易產生同成人的抵抗情緒——青春期。
1~3歲孩童
困於手心、床、……1歲以下孩子此時大多不會使人焦慮和煩躁——這個時候的他們還做不了什麼危險動作。
一旦開始行走,他們的自我行為開始不斷增多……成人所認為的危險事與物,在他們眼中皆是充滿神秘氣息的果實。
弗洛伊德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自我、本我、超我。
本我:慾望
自我:處理現實世界的問題
超我: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那麼,1~3歲的小孩大多只有本我、自我的存在。如果父母長時間在孩子面前爭吵,那麼他們亦會獲得超我。
行為心理學:刺激-行為
如同我們時常提及的“因果論”。
那麼,如何從行為找到孩子的因是根本問題?
1~3歲的小孩是不太能夠用言語去準確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
哭鬧即成了他們唯一的表達方式。
家長們收好你們那成人般嚴密的思維邏輯。
他們只是孩子,他們只是一張白紙。
你們花了些什麼,他們就會是什麼。
走點心,好麼?
1~3歲的孩子,不懂偽裝。
他們一舉一動都有著其內心的喜怒哀樂。
他們的喜樂很簡單。
吃喝、新鮮玩具、父母歡笑、父母陪伴…………因人而異。
他們的哀怒也很簡單。
痛、沒睡醒、沒吃飽、父母吵架、父母不在身邊、失去玩具……
他們此時並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人?
那麼,我們一定要強迫其成為我們想像中的人麼?
向陽而生——在陽光下做個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