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那麼多父母總是擔心孩子一被滿足就被慣壞呢?
一個內在感受和真實需求能被父母看見並積極及時回應,精神上獨立、情感上豐盈、思想上自由,擁有安全感、自尊和自我價值感的孩子,物質上如何滿足都是慣不壞的。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孩子物質上的滿足,而在於父母用物質上的滿足,來逃避和彌補對孩子在精神、情感、時間、思想上的滋養、交流和陪伴。導致孩子問題的,不是物質上給予多了,而是精神和情感給予太少了。
對於孩子的需求,我建議父母能滿足就滿足,不想滿足或沒能力滿足就直接告訴孩子,而不要去否定孩子提出需求和願望的權利,指責孩子的要求和願望是錯的。需求和願望本身是沒有對錯的,一個連自己想要什麼都不知道,都不敢表達的人,是沒有勇氣和能力去追尋自己的目標和夢想的。父母要做的只是要教會孩子用文明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需求和願望,而不是去否定和壓制。即便不能及時積極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和願望,至少我們要秉持同理心,給予孩子情緒上的接納,感受上的認同。情不通,則理不達。
那些總擔心孩子一被滿足就被慣壞的父母,可以靜心問問自己到底在恐懼什麼,是從小到大未滿足的需求和掩藏在內心深處的創傷被觸動,還是內在的匱乏感和自我禁錮讓自己無法承受生命的豐盈和自由?馬斯洛提出了人需求的五個層次: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孩子成長中每個階段的身心需求是不同的,而此一階段的充分滿足,是下一階段得以健康成長和持續發展的基礎。總擔心孩子一被滿足就被慣壞,恰恰說明我們做父母的自身的安全感、價值感和生命力不足,真正需要完善、提升和豐富的,其實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