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博會走到第四屆,參展商的首發路數變了。
76歲的丹麥迴圈泵巨頭格蘭富,集全球工程師之力研發的一套智慧泵組,在蘇州基地生產後,不敢貿然釋出,先拿到山東兩個老舊換熱站改造工程首試了3個月,獲得中國測試資料並聽取中國使用者的改進意見後,這才心裡有底,在本屆進博會上做全球首發。
如美國科技公司瓦里安,其一款智慧放療裝置,在中國研發與測試後,才在進博會上進行亞洲首發,迄今已在146個國家和地區獲批註冊。
還有晶片巨頭高通,對中國夥伴小米極盡配合。記者從本屆進博會積體電路專區高通展臺上獲悉,高通最新的驍龍898晶片,極可能搭載在小米12系列機型上,於年內全球首發。
這並非跨國公司討好之舉,而是實際之需。全球研發、中國首試,隨後在中國進行全球或亞洲首發,對於這樣的路徑選擇,格蘭富中國公司副總裁張小巖的解釋是:其一,中國市場在數字化轉型領域的速度領先於全球;其二,中國客戶對新技術、新理念的渴望遠超外企預期;其三,中國市場提供了極為豐富和複雜的應用場景,這讓外企得以高效且全面地進行測試,迅速得到反饋,繼而不斷完善產品。
“也就是說,產品在中國首試成功了,才可能在全球範圍內成功。不在中國做全球首發,還能在哪?”張小巖反問。
中國兩字,最早是“為世界製造”的代名詞。近年來,隨著進博會的連續舉行,中國的進口需求又成為“龐大市場”的代名詞,衍生出從“MadeinChina”到“MadeforChina”的轉變。但在此過程中,中國的豐富需求和產品首試所積累下的寶貴資料,又在為世界作出新的貢獻——但,所貢獻的不再僅是有形的產品本身,更多是產品背後關於技術改進的思路、關於需求趨勢的引領,是在更高層面為世界進步提供中國新的智慧。
欄目主編:李曄 文字編輯:李曄 題圖來源:供圖
來源:作者:李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