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三毛在散文 《一生的戰役》中寫道:“我一生的悲哀,並不是要賺得全世界,而是要請你欣賞我。”這個“你”,是她的父親。
有一天深夜,父親讀了三毛這篇文章,給她留條:“深為感動,深為有這樣一株小草而驕傲。”做女兒的看到後“眼淚奪眶而出”。
三毛寫道:“等你這一句話,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親,親口說出來,掃去了我在這個家庭用一輩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虛”。
讓三毛悲哀一生等了一世的,正是她父親的欣賞。那為何三毛窮盡一生也要苦苦等待父親的欣賞呢? 神奇的“羅森塔爾效應”給出了我們想要的答案。
01
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亦稱 “人際期望效應”,指的是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更快,發展得更好。
通用電氣的前任CEO傑克韋爾奇就是羅森塔爾效應的實踐者。
他認為,團隊管理的最佳途徑並不是透過“肩膀上的槓槓”來實現的,而是致力於確保每個人都知道最要緊的東西是構想,並激勵他們完成構想。
韋爾奇用四E素質(精力、激發活力、銳氣、執行力),以此來暗示團隊成員:“如果你想,你就可以”。
但並不是所有人的期待都能發揮作用,在羅森塔爾的實驗中,都是權威的期待發揮了力量。
什麼是權威?就是有權力,有威望,有資源的那一方。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最原始、也最重要的權威,是父母。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
02
讚美對孩子的影響
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在很大程度上孩子是依賴於社會或者自己尊敬、信任的人對自己的期望來刻畫自己的內心需求的。
一個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想要學什麼的時候。當父母告知他:孩子,你心靈手巧的,還很有樂感,是塊學鋼琴的好料。
這時孩子很有可能會遵從父母的期待,並把這個期待轉變成自己的期待併為之不斷努力,未來可能真的就成為了朗朗一樣的鋼琴大師。
1991年,一位來自遼寧瀋陽的父親帶著9歲的兒子來到北京,尋找他們的音樂夢。
兒子的特長是彈鋼琴,父親費盡周折勉強將兒子送進一家小學,還特意花高價聯絡了一位有名的鋼琴老師上輔導課。
結果鋼琴老師卻說:“這孩子腦子比一般人笨,反應也慢,肯定上不了中央音樂學院的,趁早改行吧。”
性格倔強的兒子當場就和老師吵了起來,父親失望了,決定帶著兒子離開北京。
就在他們決定離開的當天,接到一個意外的通知:兒子所在的小學要辦晚會,老師們指定要兒子上臺彈奏一曲。
兒子顯然還在氣頭上,無論老師們怎麼做思想工作,孩子就是不願登臺演奏。
他們的爭執很快引來了一群好奇的觀眾,那就是兒子班上的同學,接下來令兒子感動的一幕出現了,小朋友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彈吧,我們都喜歡聽你彈琴。”“在我們心裡,你的鋼琴是彈得最棒的”。
那天晚上兒子流著淚,以從未有過的激情,彈奏了幾支中外名曲,臺下的小聽眾們如痴如醉,掌聲四起,久久沒有停下。
兒子站起身來一遍一遍,向著鼓勵他的人們鞠躬,在那些連綿不絕的掌聲中,兒子做出了一個改變一生的決定:“我要學鋼琴,我一定要學好。”
憑著過人的自信加努力兒子很快就技驚中外。他就是被譽為百年不遇的鋼琴天才——朗朗。成名之後很多人問起朗朗成功的秘訣,郎朗無一例外都會提及小學時那場特殊的晚會,和那些掌聲。
後來,一位記者在專訪中動情地寫道:這些掌聲是對草根藝術的肯定,儘管他們不是出自名人大腕,但卻在關鍵時刻以恰到好處的聲音,拯救了一位音樂天才。
可見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使人變得自信、自強,並獲得源源不斷地積極向上的動力。
03
我們應該怎樣去讚美孩子?
“羅森塔爾效應”是自我提升的第一步,也是自我提升迴圈的起點。
它是按“憧憬—期待—行動—感應—接受—外化”這一機制產生的。
這就是說,期待者對期待物件產生美好的憧憬,並出現具體的期待結果。
還要為這種期待付出具體的努力實踐,給予被期待者積極的評價、肯定、表揚、幫助、指導等行動。
使被期待者感受到期待者對自己特殊的關懷和鼓勵。並從內心上接受期待者的種種愛心和幫助。以至做出相應的努力,把內在的潛能激發出來,達到期待者所期望的結果。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詩人張賢亮的一首小詩《牽一隻蝸牛去散步》,細細品味,真是感慨萬千。
對於孩子的教育,真的多像是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孩子在我們眼中不就是那一隻只努力爬行但又慢吞吞的蝸牛嗎?
他勤奮、聽話,也夠吃苦,但他爬行的速度遠遠達不到我們滿意的程度。我們生氣、懊惱,甚至發怒,但最終卻是無可奈何的。
但只要我們能靜下心來,那一路上讓我們忽略的多少絕美風景,都是值得我們駐足觀賞的。
其實每一位孩子都像這隻可愛的小蝸牛,教育孩子,只需要我們耐心點,再耐心點,陪著自己家如同蝸牛般慢行的寶寶前行即可。
04
讚美對孩子的重要意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
法國福羅貝爾說得好:“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操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母親的手中”。
一位媽媽正在廚房洗碗,聽到孩子在後院蹦蹦跳跳玩耍的聲音,便對他喊:“你在幹嘛呢?”
孩子回答道:“我要跳到月球上去。”
聽到孩子異想天開的話語,這位媽媽沒有任何的批評,而是微笑著對孩子說:“說得好!真是個聰明的孩子,但是不要忘記回來喔!”
這個孩子後來成了人類第一位登陸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當阿姆斯特朗日後回憶起自己的成長經歷時,仍然深有感觸地說:“我所有的成就都源於母親對我的鼓勵和誇獎。”
如果沒有這位母親當時的鼓勵和誇獎,也許就沒有後來的阿姆斯特朗首次的登月成功!
阿姆斯特朗登月源於母親的鼓勵;天才朗朗的成功源於同學們的稱讚;三毛也為得到父親的欣賞,窮盡一生一世。可見父母對孩子的讚美,是如此的彌足珍貴。
卡耐基曾說:“喜歡被人認可,感覺自己很重要,是人不同於其他低階動物的主要特性。”
正是因為有這種需求,人們才會不斷表現自我,超越別人,追求完美,以期得到更多的讚美。
讚美是一種美好的情感體驗,它讓人快樂,給人自信。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時的愉悅,而是長久的快樂。
讚美之於人心,如陽光之於萬物。願讚美之光,普照每一個孩子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