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教育方式不可怕,可怕的是,錯了還引來家長的一片歡呼。
當無數個家長為錯誤的教育方式吶喊時,教育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你會接連不斷地看到“把孩子送給警察教育”的案例。因為沒有人覺醒,反倒有人歡呼。
有偷家裡錢被家長逼迫去派出所自首的,有在超市裡偷著把玩具放進購物車家長打110的,有主動打電話要求警察“嚇唬嚇唬孩子”的……
鬧劇接連不斷,因為其他家長在擂鼓助威,認為這就是最好的教育手段。
太可憐了。
我說的不是孩子,是家長。
佔用警力,讓警察叔叔忙於這些生活瑣事、替家長們管教孩子,當真正有人遇到危險的時候,警察還有工夫去管嗎?
警察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家長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各負其責,社會才能正常運轉。
把牢騷話放在前面,是先給你潑一盆冷水,別動不動吆喝“這招絕了”,別動不動拿警察嚇唬孩子。
說不好聽點,這是一種很無賴的方式。就好比你自己不強大,非要賴著別人保護你一樣。
動不動想讓孩子進派出所、看守所接受教育,拜託,這不叫“大義滅親”,這叫把水往外潑,這叫以鄰為壑。
打完預防針,咱們再來說這件事。
確實,結局皆大歡喜——正因為如此,它更容易讓人麻痺,更容易讓家長誤解:
小恆是初一學生,因為父母不讓玩遊戲並收走充電器,家庭矛盾徹底激化。11月9日早上6點,杭州建德梅城派出所報警電話突然響起,電話那頭的求助簡直令人掉下巴:“能不能把我兒子送去看守所關幾天!”
民警很快趕到現場,只見一名小男孩站在那裡哭嚷著不要上學要打工……經父母同意,民警將小男孩帶到了梅城派出所睦之道調解室,調解員舒師傅對男孩進行了開導,然而小男孩仍然執意要打工。恰好梅城派出所民警丁小平從旁經過,瞭解到事情來龍去脈,說了句:“不想讀書,好啊,你到院子裡拔草去。”
(據錢江晚報)
就這麼幹了一天不到,小男孩受不了了,太辛苦了!自己主動寫了檢討書,要求回去上學。
說實話,碰上這樣的警察,的確很難得。但這樣的教育方式,其實完全不必麻煩民警,家長自己就能做。
為什麼不做呢?
沒時間嗎?未必。民警比你還忙。
沒條件嗎?也不是。找塊草地,或者乾點別的活,不難。
第一,孩子一流汗,家長就心疼;
第二,即便家長不心疼,孩子也不幹。
孩子自己說“不想上學,想打工”,純屬無知,把打工當成了天堂,可以自由自在,想幹就幹,不想幹就完,比老闆還舒坦。
家長要破除他這種幻覺,就要讓他真正去工作——即便不是打工,整理雜草之類的勞動,也可以。
問題是,嬌生慣養的孩子,會去幹嗎?
一定不會。換句話說,拔草這個任務,民警讓他幹,他會幹,因為屈服於警察的權威;家長讓他幹,他不幹,因為這不是他想象中的打工場景。
他想象的打工場景,是坐在電腦前,吹著空調,喝著茶,悠閒地玩玩遊戲。
這就是癥結所在:
為什麼這種教育方式,警察做得,家長做不得?
根子還是在家長的教育方式上。他既沒有形成像警察那樣的權威性,也沒有形成可以和孩子進行良好溝通、推心置腹的能力。
硬的不行,軟的也不行。
最終,只有把孩子的教育,推給社會。
但僅僅因為一次拔草,孩子就會愛上學習嗎?一定不會。
拔草有拔草的苦,學習有學習的苦;拔草的時候會忘了學習的苦,學習的時候也會忘了拔草的苦。
從這個角度而言,這次教育,形式大於內容。不從根本上改變,孩子還是視學習如畏途。
根本的解決方法,是改變教育方式。父母要樹立威信,但這個威信是透過“和善而堅定地堅持原則”來建立,而不是透過“把你送看守所”之類的威脅或者懲戒來建立。
父母要學會引導,要學會溝通,要讓孩子發現學習的樂趣……需要學的,太多了。
這樣的父母要想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為這類行為喝彩的家長少一點,就已經燒高香了。
高金國,網名高了高。小學畢業證得主,出了26本書。以“有趣”為第一要務,專注家庭教育(有時也不太專注)。
壹點號高了高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