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料記載中瞭解,1949年之前國民黨在大陸授予的國軍將官軍銜有五千餘名。1935年,他們又將上將軍銜區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三等,如果再算上中將加上將銜的,有近百名之多。
這些國民黨高階將領,有的在戰場上陣亡或病逝或被蔣介石槍斃或被解放軍俘虜,有的起義投向人民懷抱,有的跟隨蔣介石敗逃臺灣,有的流落海外等地寓居,走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如今,在許多現代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他們中的許多人的形象。
1949年後,投身新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或在大陸安居生活的原國民黨上將共多少、都有誰?不妨看看如下盤點:
國軍一級上將程潛 歷史上,程潛曾在孫中山時期任過非常大總統府陸軍總長,但真正讓他青史留名的,還是1949年他和陳明仁將軍在長沙通電起義,使湖南和平解放,免遭戰火塗炭。
(劉伯承 程潛、陳毅在新政協會上)
當時,毛主席、朱總司令發出賀電,稱讚程潛等人“脫離反動陣營,參加人民革命,義聲昭著,全國歡迎!”
新中國成立後,程潛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兼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長,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1968年78歲時在北京逝世。
國軍一級上將李濟深 他曾任黃埔軍校副校長,民革主要創始人。抗戰時期是國民政府戰地黨政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院長。1949年6月,代表民革在北平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同時還是民革中央主席。1959年10月在北京病逝。
1965年迴歸祖國大陸的李宗仁 人們較為熟知,他是桂系代表人物,曾促成北伐。曾任南京政府代總統,民國陸軍一級上將。1949年之後出走美國,最終與夫人郭德潔於1965年7月經瑞士、中東回到祖國大陸。在北京他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共領導人誠摯歡迎,李宗仁在機場宣讀宣告,表示要為完成祖國統一作出貢獻。
1966年國慶節,毛主席邀請李宗仁登上天安門城樓,第二次接見他。1968年8月,李宗仁生病住進北京醫院。臨終前,他致信毛主席和周總理,表示:“我在1965年毅然從海外回到祖國所走的這一條路是走對了的。在這個偉大時代,我深深地感到能成為中國人民的一分子是一個無比的光榮。在我快要離開人世的最後一刻,我還深以留在臺灣和海外的國民黨人和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的前途為念,他們只有一條路,就是同我一樣回到祖國的懷抱···。”1969年1月李宗仁在北京逝世。
國軍一級上將唐生智 早期曾任民國政府軍事參議院院長,1934年兼任國民訓練總監部總監。他1949年參加程潛倡導的湖南和平起義,1950年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後來,他在北京見到毛主席、周總理時,堅定表示“跟共產黨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曾任全國人大代表、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湖南省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1970年病逝於長沙。
陳紹寬是國民黨海軍一級上將 ,他在民國初年曾任海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南京政府時期任任海軍部長。1945年後因拒絕內戰而被蔣介石免職,隱居福建。1949年8月福州解放,時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省政府主席的張鼎丞,兩次親赴閩侯探訪陳紹寬,誠懇請他出山,為革命工作。陳紹寬欣然表示,願意參加革命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1969年病逝。陳紹寬一生致力於發展中國海軍,被譽為中國近代航母事業的先驅。
1949年後,選擇留在大陸的國民黨二級上將有傅作義、薩鎮冰、于學忠、龍 雲、衛立煌、張治中、劉文輝、鄧錫侯、陳銘樞、盧 漢、蔡廷鍇、鹿鍾麟、鄧寶珊、馬占山、郭汝棟、王樹常、張之江、呂 超等。
這其中最知名的,當屬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巨大貢獻的傅作義將軍。
建國後,傅作義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家水利部、水利電力部部長,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為新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74年在北京逝世。
被譽為中國近現代海軍元老的薩鎮冰,先後擔任過清朝的海軍統制、民國海軍總長,還曾代理過國務總理。1946年,他在耄耋之年被授予國軍海軍二級上將併除役。1949年8月,解放軍進駐福州之際,代總統李宗仁曾到福州向薩鎮冰轉達蔣介石之意,力勸他前往臺灣,薩鎮冰以病為由予以推辭,併發文擁護共產黨。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央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員等職。1952年在福州去世。
出身東北軍的于學忠,是張學良將軍的老部下、抗日愛國將領,陸軍二級上將。歷任東北軍第1軍軍長、天津衛戍司令、國軍第51軍軍長,第三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魯蘇游擊戰區總司令。曾參加津浦路南段戰役、臺兒莊戰役和武漢會戰,並多次與八路軍合作抗日。建國後,曾任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委員、河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河北省體委主任等職,1964年病逝。
國軍陸軍二級上將龍雲,曾主政雲南18年之久。1949年8月他在香港發表《我們對現階段中國革命的認識與主張》的宣告,正式宣佈起義,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職。1962年在6月因急性心肌梗塞在北京去世。
知名度很高的衛立煌將軍,1955年3月由香港九龍乘船到澳門輾轉至廣州,4月初到達北京,在火車站受到周總理、朱朱總司令親自迎接,隨即,毛主席會見並宴請了他們夫婦。
此後,衛立煌先後被推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委,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60年1月不幸病逝。
張治中將軍在1949年4月任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到北平同中國共產黨代表談判,雙方議定了《國內和平協定》八條二十四款。此協定遭國民黨政府拒絕後,張治中毅然留在北平,並發表《對時局的宣告》。
1949年9月,他應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並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建國後,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國革中央副主席等職,1969年4月在北京逝世。
蔡廷鍇將軍曾任國軍第19路軍總司令,1946年與李濟深、何香凝等在廣州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被公推為主席。1949年作為民主促進會的首席代表,應中共中央邀請參加新政協籌備委員會和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被選為政協常務委員。建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1964年之後任全國政協副主席。1968年逝世。
1949年宣佈起義的劉文輝,1955年被授予一級解放勳章。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四川省政協副主席,國家林業部部長。1976年病逝。鄧錫侯當過國軍集團軍總司令,抗戰勝利後在川軍中被視為領袖。1949年12月在四川彭縣率部通電起義。1949年後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水利部長、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1955年9月榮獲一級解放勳章。 1964年在成都病逝。1949年在雲南昆明起義的盧漢,1955年被授予一級解放勳章。歷任雲南軍政委員會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國家體委副主任、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常委。1974年病逝。
陳銘樞是北伐時期的著名將領,鐵四軍元老。1947年6月,這位在抗日戰爭期間倍受蔣介石冷落的人被國民黨政府授予上將軍銜,成為手無一兵一卒的將軍。1948年底,陳銘樞首先策動了陳儀起義。1949年春又進行了策動程潛起義等工作。解放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副主任,法制委員會主任,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南局農林部部長等職。1953年發起成立中國佛教協會。1965年因病在北京逝世,
曾親自帶兵把末代皇帝溥儀驅逐出宮的鹿鍾麟將軍,在北伐戰爭後,曾任南京軍政部次長及代理部長、河北省主席、兵役部部長等要職,後下野寓居。1949年1月天津解放,他以一個普通公民的身份積極參加街道工作。1955年任國防委員會委員,1966年病逝。
(鹿鍾麟、溥儀、熊秉坤)
曾任國民黨華北"剿總"副總司令的鄧寶珊將軍,是傅作義同人民解放軍談判的代表,為和平解放北平立有功勞。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國防委員會委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甘肅省政府主席,甘肅省省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全國政協常委。1968年在北京病逝。
王樹常早年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與張群、蔣介石等為上下屆同學。曾任奉軍第10軍軍長、奉系軍令廳廳長、河北省政府主席、天津衛戍司令。1935年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參議院副院長。後長期寓居。1944年3月任國民黨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1949年1月在北平迎接解放。後任國家水利部參事,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團結委員。1960年4月在北京病逝。
張之江 河北鹽山人,中國國術主要倡導人和奠基人,曾是西北軍五虎將之首。當過察哈爾都統西北邊防督辦、代理國民軍總司令、國民政府禁菸委員會主席。1936年曾組織國術代表隊參加在柏林舉行的第10屆奧運會表演。建國後,任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秋,國家體委在北京舉行全國武術表演,他應聘為總裁判長。1969年病逝。
呂 超曾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國民政府監察院檢查委員。1949年留居大陸,策動西南將領起義,促成成都和平解放。建國後,曾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1年在重慶病故。1952年病故的還有郭汝棟將軍。
曾是國民黨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留在大陸工作和生活的將領有黃紹竑、蔣光鼎、張鍅、劉多荃、黃琪翔、馮欽哉、何耀祖、田聖堯、劉興、潘文華、馬鴻賓、王纘緒等。
這裡面比較特殊的人物是賀耀祖將軍。人們大多都知道國民黨軍統頭目戴笠,其實戴笠一直是軍統局的副局長,而局長卻是賀耀祖。
賀耀祖早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35年獲授陸軍中將軍銜,任國民黨蘭州行轅主任,1938年2月加上將軍銜,8月出任軍統局局長。此後歷任民國駐蘇聯特使,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主任,重慶市市長兼重慶防空司令。1949年3月任行政院政務委員,8月在香港通電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交通部部長,中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兼參事室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地方政協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1961年在北京病逝。
(這是曾任軍統局長與副局長的比照圖片)
黃紹竑是廣西容縣人。辛亥革命時參加廣西學生軍北伐敢死隊,國民革命軍第7軍國民黨代表。1927年後歷任廣西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內政部長、浙江省主席、湖北省主席。抗日戰爭期間,歷任軍事委員會作戰部長、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1947年任南京政府監察院副院長、立法委員。1949年作為國民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成員赴北平參加國共談判。談判破裂後去香港,發表宣告脫離國民黨,旋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建立後,歷任政務院政務委員、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委員、法案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常委兼和平解放臺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66年8月去世。
蔣光鼐是功勳卓著的抗日名將。淞滬抗戰時,他指揮部隊在閘北、江灣、吳淞、曹家橋、瀏河、八字橋一帶浴血奮戰,打得日軍先後四次更換主將,死傷近萬人。新中國成立後,蔣光鼐歷任廣東省政府委員,紡織工業部部長,他是連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及民革中央常委。1967年病逝。
張鍅將軍早年畢業於保定軍校,1938年2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參議院副院長、院長。1948年12月,策動並參加了國民黨第20兵團陳克非部在四川郫縣起義,對順利解放四川、保全成都市民生命財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951年,中央統戰部邀請張鍅到北京,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團結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毛主席見到他時,稱之為“中原老軍事家。”晚年張鍅響應周總理關於撰寫文史資料的號召,從1960年起,寫出約30萬字的回憶錄,記述了從清朝末年到1949年起義幾十年間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活動,為後人研究中國近現代歷史提供了珍貴史料。1966年病逝於北京。
劉多荃,長期在東北軍任職,曾參加西安事變,擔任捉蔣行動總指揮。1937年之後歷任國民黨第49軍軍長、第十集團軍副總司令兼任熱河省主席、第十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國民黨華北"剿總"副司令。他1948年底離開軍旅赴香港,1949年8月在香港聯名通電起義。建國後曾任政務院參事,遼寧省交通廳廳長,遼寧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遼寧省第五屆人大副主任,民革遼寧省主任委員,1985年病逝。
黃琪翔畢業於保定軍校第六期炮兵科,曾留學德國柏林大學。大革命時期歷任粵軍團長、師長,第四軍軍長等職,被譽為北伐名將。抗戰時先後任國軍集團軍總司令,第五戰區、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副總司令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央政法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司法部長、國家體委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1970年逝世。
馮欽哉抗戰時期被任命為第二戰區第14軍團軍團長,第14集團軍代總司令。內戰爆發後,曾參加對張家口解放區的軍事進攻。後歷任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張垣綏靖公署副主任、北平行轅副主任、華北"剿總"副總司令。1948年拒絕南逃,積極支援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國成立後加入民革,曾任北京市政協委員。1963年病故於西安。
佩戴過國民黨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的田頌堯,1910年加入同盟會,曾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之後加入川軍,官至四川剿總第2路總指揮。1935年,因圍剿紅軍失利被撤職,後任軍事參議院參議寓居成都。1949年12月在四川彭縣參加起義。後任新中國西南軍政委員會參事,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民革四川省委委員,民革中央團結委員會委員。1975年在成都病逝。
劉 興是唐生智將軍的舊部。1949年7月任湖南綏靖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長沙綏靖公署副主任,參加程潛和陳明仁領銜的湖南和平解放義舉。1950年4月任湖南省政府委員、省參事室副主任,後改任湖南省體委副主任。是湖南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1963年在長沙去世。
潘文華歷任川軍教導師師長兼重慶市長、國民黨第七戰區23軍軍長、28集團軍總司令兼川陝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西南長官公署副長官,1949年12月與劉文輝、鄧錫侯一同起義。曾任新中國西南軍政委員會常務委員。
馬鴻賓,1954年當選為第一屆甘肅省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歷任國防委員會委員、甘肅省副省長等職。
王纘緒1949年12月在成都宣佈起義,建國後曾先後被安排為川西文物保管委員會副主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參事,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四川省政協委員(未到職)。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選“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宣告:文中參考資料和配圖均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