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以自己盟友多而自豪,曾諷刺中俄在國際社會上的盟友不到10個,但最近一段時間,美國及其盟友內部卻一團糟,文在寅接班人和日本水火不相容,歐盟和英國的關係也在惡化中。
11月10日,在媒體組織的討論會上,韓國總統候選人李在明明確表示反對日美韓三國結成軍事同盟,還警惕地表示:“日本是能信任的完全友邦國家嗎?”,同時,他還表示即使要強化和美國的關係,但是沒有必要完全放棄和中國的合作,在兩者間取得平衡,才能讓韓國走向繁榮。
同一時間段,歐盟委員會表示,如果英國再一意孤行,根據“北愛爾蘭協定書”16條啟動緊急條款,歐盟將會對英國採取有力措施。該條款的內容為允許任何一方在協定書導致“可能存在嚴重的經濟、社會或環境困難、貿易轉移”時,單方面採取保障措施。
日本和韓國都處在大中華文化圈,還都是美國的盟友,按理說應該關係不錯,但實際上兩國卻相互仇視,除了歷史、獨島主權爭端等因素外,還和美國有著分不開的關係。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朝鮮半島從日本人的統治中解脫了,1951年,美國為了把日本和韓國打造成對抗中國、蘇聯的前沿堡壘,敦促日本和韓國正常往來,由於李承晚十分仇視日本,談判失敗了。1960年,李承晚下臺,張勉成立了內閣,談判有了初步的結果。
但僅僅1年後,朴正熙就發動了政變,掌控了韓國,他著眼於發展韓國經濟,和日本再起分歧,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曾數次派人調解兩國關係。1965年開始了正常外交往來。
也就是說,日本和韓國的關係之所以能正常化,和韓國人民的民族情感並沒有任何關係,只是為了契合美國的利益,只是美國在搞“拉郎配”而已,談判並不徹底,日本沒有就強制勞工、慰安婦等問題進行賠償道歉,為日後翻臉埋下了禍根。
英國脫歐,就像一場漫長而又無聊的脫衣秀,2016年卡梅倫就要脫歐,之後4年換了3個首相,才從歐盟中脫身,但到了2021年,還是沒有徹底完成相關談判。從本質上來說,脫還是不脫,直接的參考因素不是英國國內,而是歐盟和美國的實力對比。
歐亞大陸一直是人口、經濟、文化和財富的聚集地,遠離歐亞大陸的美國為了維持自己的全球霸權,找了兩個忠誠的島國做自己的打手代言人,那便是日本和英國。
從英國的角度出發,如果美國大大強於歐洲,可以把歐洲隨意踩在腳底下,脫離歐盟,可以讓他們保持獨立性,跟著美國走,免受難民潮、歐盟債務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
雙方若是勢均力敵的話,英國會繼續充當攪屎棍的角色,在兩國間玩平衡。英國國內政客對於搏殺結果的預期是不一樣的,有人認為美國正在衰落,法德領導下的歐盟會有更好的未來,還有人認為美國還是很強大,歐盟沒有反抗能力,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從日韓矛盾到英國脫歐,再到新的軍事聯盟奧庫斯,我們都可以看出,美國及其盟友嘴上說著民主、自由等高大上的詞彙,心裡邊的算盤卻打得噼裡啪啦的,一旦出現利益分歧的時候,他們內部撕的比敵人狠多了。美國現如今的實力,已經不能支援他們像以前那樣開展大規模的全球活動,未來類似的分歧會越來越多。
這樣的盟友集團,是不能給中國造成實質性的威脅的,中國沒有必要羨慕美國所謂的盟友關係。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和其他國家開展合作,一起實現人類共同體這一偉大目標,才是中國應該走的道路,在國際舞臺上,利益比所謂的道義,要可靠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