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解讀與實踐體悟 丨 作者 / 劉文新
這是孫子兵法講武堂的第362篇原創文章
全文3742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孫子兵法曰: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打擊軍隊計程車氣,打掉將軍的信心(包括意志力),這是孫子兵法的攻擊目標之一,也應該是他更傾向的一種精神層面的攻擊目標,即“用勢”的一種核心方向。
實際上,任何時期的戰爭,都需要強大的戰爭意志,這是戰爭力量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抗美援朝戰場上,志願軍在武器裝備上與美軍有著巨大差距,卻憑藉著超強的戰爭意志力和卓越的戰術創新能力,獲得了最終的勝利,用實踐告訴我們,戰爭中精神力量的價值與物理層面的力量同樣重要,甚至比物質力量更為重要。
戰爭意志,按照汪濤先生總結的概念,它影響著整個軍隊的“崩潰點”,一個是戰損崩潰點的位置,另一個是負傷崩潰點。
就是說,當戰損超過一定數量時,整個團隊在意志上就崩潰了,或者因為負傷人數的增加對作戰能力產生了影響,也會出現意志力上的崩潰。
一般而言,意志力受影響的直接主體是將軍與士兵,即孫子兵法所講的將軍之心和三軍計程車氣,深層次的影響因素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我們暫不做討論。
一、將軍之心
孫子兵法的“將軍之心”首先要求“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又說“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其核心思想都一樣,要求將軍準確判斷形勢,穩定軍心,找到前方那個微弱的亮光,帶領大家走出去。
某種程度上講,將軍的戰鬥意志,決定了整個團隊計程車氣。在博羅季諾會戰中,一般認為庫圖佐夫在其中起的作用不大,實際上,在雙方都接近了戰損崩潰點時,庫圖佐夫有效避免了俄軍的崩潰,他一方面嚴令不撤退,另一方面命令俄軍準備全面的戰略進攻,以讓軍隊相信拿破崙的軍隊馬上就支撐不住了。
從這個角度講,他穩住軍心,避免軍隊整體崩潰,對改變會戰局面而言,其作用非常大。
“靜以幽,正以治”的將軍之心如何做到?
我們還從兩個角度講,一個是精神層面的,一個是物質層面的,很多事情唯有精神與物質兩個角度形成了合力,才能產生更大的力量。
1、正確的思想
首先是信仰,這個概念,看上去很大,但它就像企業的願景一樣,提供的是一個方向,有這個方向的指引,他才會有使命感和責任感。
其次是政治思想覺悟,對於高階幹部來講,這種精神層面的教育比能力本身更重要,因為能力往往基於個體的針對性很強,需要在實踐中認識、鍛鍊、總結和提升,而統一思想是團隊凝聚的關鍵。
紅軍大學對高階幹部的訓練中,前四個月專學政治理論,後四個月政治軍事並重,這也反映了當時對精神力量建設的重視。
孫子兵法講“令之以文,齊之以武”,要求統一思想,行動一致,這不僅針對士卒,同樣適用於幹部,包括高階幹部。
第三,在人的思想層面,還有一個重要的意識叫“無我”,一切以打勝仗為前提,將領自己私人那點慾望、面子、主張皆要拋棄,實事求是的判斷戰場形勢,“馬革裹屍”的主角馬援,出征之前就有自己的“主張”,抱著最後“建功立業”的心,因此戰場決策也都是沒有勝算的冒險抉擇。
讀《毛選》與《毛澤東軍事文集》時,一個最大的感受就是,毛教員完全是一種“無我”的狀態在做決策、制定路線和方針,尋求解決問題之道。
孔子講“四毋”,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是告訴我們做事之前不要先把慾望、主張之類的私慾加進去,這對將軍之心影響巨大。
第四,面對困難與傷亡的心理承受能力,這也是為將者的一種素養,尤其是面臨大仗、惡仗時,這種素質可以確保隊伍不崩潰。
孫子兵法說“可勝在敵,不可勝在己”,或許說的就是這層意思,作為主帥要能夠避免大規模的全軍覆滅式的慘敗。
2、打勝仗的能力
所有決策皆出於心,而決策者之心,又必須依存於物,只有心與物融合,才合於道,做出正確的決策。
將軍之心的崩潰,完全是失去了對客觀形勢的判斷,不能準確判斷雙方作戰能力,以及擊毀效率的情況,或被對方的氣勢所威懾,無法鼓舞己方之士氣。
孫臏兵法曰: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諍,此王者之將也。
就是說,王者之將,算無遺算,知戰之地、知戰之日,掌握戰場主動,廟算了對手各種可能動作,即便出現雙方戰損相當的情況,也能判斷對方的大致消耗狀態,穩定住軍心,做出相應的行動。
即便是撤退,也要在突破心理崩潰點之後有序撤退,而不是伴隨著撤退的命令而使整個團隊崩潰。
這屬於將軍之心物質層面的內容,為將者打勝仗的能力,這個能力不僅體現在基於敵我形勢正確的排兵佈陣,造勢用勢上,更重要的能力是察勢的能力。
縱觀孫子十三篇,在謀勢體系中,最難把握的就是察勢,即從各種資訊中判斷當前的形勢。
比如,美國最近總是拿臺海問題製造矛盾,其勢在哪裡?各種資訊往往讓人很難判斷,有分析說是在製造談判籌碼,有人說是美國鷹派的陰謀,又有資訊說佩洛西指責美軍是最大的碳排放組織,似乎白宮與五角大樓在博弈,臺海問題又似乎是美軍和軍工企業為爭取軍費之舉。
各種說法都有條理、有依據,但哪個是真相不好說,這就是察勢之難。當然高層資訊可能更多,更準確,會有準確的分析和判斷。
總之,從各種迷霧中判斷其真實目的,然後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是為將者能力的體現,也避免“可奪將軍之心”的關鍵。
二、三軍之氣
團隊是由不同個體組成,而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係又影響著團隊的走向,因此,孫子兵法講“六敗”,這六種情況中“走”與“北”屬於“將軍之心”範疇,是將領能力的問題;而馳、陷、崩、亂屬於管理問題,都是個體之間一種負面氛圍相互作用與影響。
孫子兵法說:殺敵者,怒也。
又說:取敵之利者,貨也。
就是說,激發士氣的兩個核心途徑,一是團隊情緒上的控制,另一個是賞罰之明的把握上。
1、情緒控制
人是情緒動物,受氛圍與環境的影響,團隊間的人們開始散播負能量資訊時,就會逐漸影響到每個人,導致整個團隊士氣低落,反之則士氣高漲。
曾國藩在治兵中要求大家訓練之餘,整理好內務,讓士兵養豬、種菜,禁止在軍營裡賭博,這是透過環境來創造一種良好的團隊氛圍,是打仗時士氣的保障,試想如果閒暇時,士兵在軍營裡聚眾賭博,戰時還有戰鬥力麼?
有個破窗理論,說明了環境對人行為的影響,試驗從美國地鐵站犯罪率居高不下開始,採用“堵”的方式幾乎不起作用,後改為改善地鐵站內外環境,將牆上的塗鴉都刷成乾淨的牆壁,衛生搞好,破損的門窗都維修好,整潔有序的地鐵站有效的降低了犯罪率。
這就是環境對人心理和行為的影響,營銷上也是如此,品牌要懂得創造氣勢,創造熱銷的氛圍,一個圖形、包裝,或是一個口號不是產品暢銷的關鍵。
任何團隊都要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內部文化氛圍,讓大家在一個公平、有序,又有競爭的環境中發揮自己的能力與優勢。
所以,孫子兵法講“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就是告訴我們,平時創造一個穩定的環境,給人以安全感,戰時則要“登高而撤其梯”激發大家的潛力,調動其情緒。
2、賞罰之明
任何群體都不能僅僅用精神激勵,要讓精神與物質同時起作用,很多老闆喜歡畫餅,往往剛開始還能調動大家積極性,還能讓大家熱血沸騰,時間長了就會被鄙視。
在華為的訪談錄中,那些1990年左右進入的老員工幾乎都談一個問題,當時老闆任正非經常給他們“畫餅”,他們開始都覺得老闆在“吹牛”,但不久又都驚奇的發現,老闆吹的牛都實現了。
任正非也講,老闆要捨得跟員工分利益。很多老闆喜歡畫餅,卻不喜歡分利益,這種沒有利益驅動的精神勝利法是泡沫,吹大了會破的。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令民與上同意”之“道”的背後就是“利”,沒有共同利益,就不會有“上下同欲”。
所以,團隊賞罰之明非常重要,也是創造士氣的重要動力,孫子說“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就是在激發士氣。
當然,在士氣管理上還有一種是“法”的作用,閼與之戰時,趙括在評價秦軍之氣的時候說,秦軍之氣靠的是法,趙軍之氣靠的勇。
精神與物質合力所形成計程車氣,其高低影響著整個團隊作戰效能的發揮,也決定著戰損崩潰點的位置,即在哪個作戰時序上崩潰。
對士氣的管理,情緒控制與賞罰把握是總體而言,具體操作會涉及到主孰有道(包括分配機制、獎勵機制、文化氛圍與信仰等)、將孰有能(打勝仗的能力)、天地孰得(時空、彼己的適應性)、法令孰行(令素行)、兵眾孰強(數量優勢、武器優勢、後勤優勢等)、士卒孰練(人與物器的融合、人與戰術的結合等)、賞罰孰明(公平公正原則、KPI考核的修道保法等)。
三、將領是管理“人心”的主體
將領也處於群體之中,受群體氛圍的影響,曾經黃埔精神很有戰鬥力,基於當時的“不怕死”精神,後來這種精神被群體氛圍腐蝕掉了,將軍的意志力也越來越弱。
管理這個群體,在實際操作上,要充分發揮他們各自的能力,發揮他們的特長,讓他們基於現場靈活解決各種問題,但要在精神上形成統一的認識。
這有點《老子》“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在上位者“無為”,下邊才能“無不為”的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還處於“無”的狀態時,還沒有開幹之前,就定了規則、秩序、思想、精神等“法則”,到了“有”以後,就可以“無不為”了。
在有無上,最近感覺,“無”偏重於精神層面,“有”偏重於物質層面。
總之,將領這個主體的“心”管好了,團隊的“氣”也會隨之高漲起來,這就是“將軍之心,三軍之氣”對人的心理的管理。
從入門到精通,掌握《孫子兵法》操作實務,
這兩本書有必要一起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