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心與性。
老子在《道德經》中不止一次的談到了嬰兒的狀態,希望人到了最後的時候能夠重回嬰兒的狀態。
1、那麼嬰兒與成人之間它有什麼不同呢?
一個人剛剛出生的時候,他具有喜悅之心,具有勃發之心,具有好奇之心。但是呢,他沒有恐懼之心,沒有憂慮之心,沒有厭惡之心,沒有嫉妒之心,沒有利害之心。
而這裡所講的恐懼、厭惡、勃發、喜悅……就是“性”。這是指一個人的心靈在不同的環境當中所表現出來的屬性。
當有一根針在向我們靠近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害怕,但是當這根針向嬰兒靠近的時候,他是不會感覺到害怕的。因為此時此刻他還沒有生成恐懼、憂虙之心性。
……
如果一個人的演變是這樣的話,那或許我們就應該反問:人為什麼要進入社會當中?進入社會環境當中“心”所演化出來的這些性,給人帶來了痛苦,帶來了壓力,帶來了傷害。那不如不進入社會,豈不是更好。也就免除了恐懼、憂慮、厭惡、嫉妒、利害之心。所以就有一些人會逃避進入各種寺廟、道觀,山林之中隱藏起來。
一個人在社會環境當中為什麼會產生恐懼,厭惡、憂慮、嫉妒,利害的心之屬性呢?根源在於社會環境場所導致的“二元分別法門”,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矛盾論,對立觀(見前作詳解)。
……
2、 如果我們知道這些性子都是不好的,那麼我們為什麼還會變成這樣的人呢?
其根源在生存的第一法則---安全。
你想一想你為什麼會恐懼、害怕?為什麼會嫉妒一個人?為什麼會產生利害之心?其潛移默化的直指根源,是不是在自我保護?
……
分別之心的另一個面就是無障礙接觸,或者說信任之心。人因為自我保護的需求,所以在自我之外就設定了障礙---這是人適應或者對抗環境所必然生成的。
人在環境之中,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所發生的一切糾紛、問題基本來源於此。當我們進入暮年的時候,剔除嫉妒之心、恐懼之心、憂慮之心、厭惡之心,利害之心重歸嬰兒狀態。
……
3、為什麼要復歸嬰兒狀態?
其實人到了晚年基本上都會迴歸到嬰兒的狀態,但是他依然沒有消除自我保護之心性。所以無法真正的重新迴歸到天人合一的狀態。
……
人的一生負重前行,傷痕累累。
人一定會很辛苦,很疲憊的。因為覆在人外面的這層保護殼太沉重了。你想想看,這層自我的防護罩就意味著我們與自然、與環境的隔離,人會變得孤獨。因為缺乏足夠自由進出另外一種環境的信任度,所以我們很難充分達成:人與社會的和解與自然的融合。
我們的內心深處所產生的永遠是“自我保護性”的機制,而無法產生“外界的環境會充分保護我”的心性---這就是一種隔離。
……
我們是以內在心靈自由度的縮小來換取外在屬性形式自由度的擴大。
這對於一個成人來說,是一個最終必須要思考的問題。外在擁有的越多,心靈自由度其實就越來越低。
……
這種隔離在帶來安全的同時它也隔斷了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的根本性的聯絡。當我們把一棵樹從地上拔起來的時候,從這一刻開始樹進入死亡倒計時。當我們完全與社會隔離的時候,我們在社會環境當中能夠充分享受到的一切權利和保障也會相應的消失。
同理,當我們與自然產生隔絕的時候,我們與自然之間所產生的心靈上的感應、營養、呼吸和溝通也會隨之消失。
我們就像那顆被拔出的樹。
……
復歸於嬰兒,從你的心的保護罩被剝離開始。
大道至簡,行而復難。
撥雲見日,復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