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實融合’正在從傳統行業的選答題,變成每個行業都要面對的必答題。”11月3日,騰訊高階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在2021騰訊數字生態大會上這樣說道。
毫無疑問,數實融合已經是當下中國數字經濟領域的重要話題之一。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近5.4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同比增長9.6%,增速位居全球第一。而在過去幾年,中國企業的數字化進入了加速成長階段,尤其是疫情之後企業紛紛把數字化技術作為一個基礎設施。
為了全面助力實體經濟發展。今年上半年,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宣佈了三年來第二次戰略架構升級,希望能進一步紮根行業、深耕區域、提升效率。
“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加速實融合,不僅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支點”,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智慧工業和服務業總裁李強表示。
李強是一位實體產業數字化老兵,今年5月份加入騰訊之前,曾任SAP全球高階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他有著20餘年IT從業經驗,尤其對相對傳統的製造業的數字化有著非常前瞻和深入的理解。而他的到來,也正是今年以來騰訊產業網際網路助力實體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側影。
實際上,隨著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潮湧,數字化轉型已經不僅僅停留在企業共識的階段,早已紛紛跨越到企業實踐。一方面,中國作為引領全球數字經濟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在數實融合的趨勢上,中國有望領先。
埃森哲此前釋出的一份行業分析報告則顯示,在中國目前也只有7%的中國企業轉型成效顯著:在持續深耕傳統業務的同時,頭部企業果斷向新業務拓展謀求轉型,在過去三年中新業務的營業收入在總營業收入中佔比已超過50%。
從份額和收入的變化上都可以看出,中國傳統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也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要知道,中國電子製造業中76%的企業屬於小微企業,而更廣大範圍的小微企業群體可以說才是中國製造業的根基。
實體產業數字化,騰訊在提供什麼能力?
過去二十多年,騰訊在消費網際網路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能力,現在這家公司在思考的是如何把這些能力輸出助力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
某種程度上,對實體產業的價值助力是衡量產業網際網路發展的重要標準。
從消費網際網路來看,數字技術的融入,拓展了資訊傳遞的效率。而產業網際網路的融入,正是透過數字技術的不斷應用,持續拓展著平臺助力實體經濟的空間。
如何利用數字科技助力實體經濟,騰訊有自己清晰的路徑,李強總結了三個方向:培育燈塔、構建能力、聯動區域。
“培育燈塔的目的是廣泛地和各個細分行業的頭部企業展開合作,因為頭部企業基本上也可以標示著在這個領域的最高數字化轉型水平和管理水平,和他們合作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瞭解這個行業”,李強在接受品玩採訪時表示。
同時,與燈塔企業的合作和聯合創新,可以迅速做到行業內的know-how,也能有助於提升騰訊產品對行業的適應化能力。比如在鋰電池計算機視覺做檢測方面騰訊和寧德時代保持合作,在和寧德時代完成這樣的合作創新後,相信對大多數的鋰電池行業都有指導意義。
其次,透過這樣的過程逐漸構建相應的能力,包括交付的生態合作伙伴體系以及行業化的解決方案構建能力,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最後是聯動區域,騰訊在區域已經設立了十幾家的分支機構,數千家的合作伙伴,當騰訊在行業形成know-how,解決方案、樣板客戶、生態合作伙伴之後,只有跟本地化的銷售服務團隊緊密合作,才能就近服務當地的企業。
目前,騰訊雲已經聯合了超9000家合作伙伴,在30多個行業推出了400多個聯合解決方案,年營收破億的合作伙伴達數十家,破千萬的合作伙伴達數百家。
“不能既做平臺,又下場做複雜的應用”
問題是,實體產業的場景遠比消費網際網路複雜的多。
如果我們把範圍再擴大到能源、地產、工業等不同的行業,那麼它涉及到的眾多複雜的行業中,裡面包括的裝置構成、生產工藝、上下游產業鏈、市場變化規律也就千差萬別,這也導致了平臺所要連線和納入的主體異構性很強。在這一特徵下,平臺的助力必須展現出更強的柔性。
另一方面,在新型的數字化轉型製造圖景中,國內製造業發展趨勢已不是傳統流水線的大批次:以前一次生產很多產品,然後統一售賣。而現在,則變成了多批次小產量的產品,比如在紡織業、機械製造也都有很大的企業進行靈活性的適應,迅速根據市場風向的調整。
如果要按需或者按照客戶的要求快速地響應,實現更強的柔性,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真正瞭解你的客戶。騰訊轉型產業網際網路以來,一個重要的抓手就是C2B,騰訊更懂使用者這天然的成為了切入產業網際網路的方式。
但是它需要認識到,隨著服務於越來越多的有著本身獨特性的行業,騰訊需要不斷細化、找更專業的人才,來支援深挖行業痛點,以及更好、更有效地服務客戶。
不過,騰訊似乎並不準備跳下去做一個完整的智慧製造解決方案,“我們並不準備在每一個細分行業做複雜的行業應用,這個也不會是我們的強項。因為在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有人比我們更加了解”,李強說道。
例如,樹根互聯在智慧製造、電子製造有非常豐富的經驗,騰訊可以讓工業網際網路平臺、IoT的平臺能夠更便捷地讓合作伙伴、客戶接入它的工具、儀器儀表、生產裝置、交通工具,運算平臺或者PaaS平臺能夠更方便地讓樹根互聯在上面搭建它的應用。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明確的界限,才會確保長期生態的繁榮。不能既做平臺又下場做應用”。
騰訊和上海富馳高科合作,就是聯合慧眼科技將AI的技術能力應用到生產環節。後者是一家金屬粉末注射成型(MIM)產品專業製造商,生產表面精度很高的小型精密零部件,但在質檢環節遇到了麻煩:產品結構複雜,檢測點多,單個產品檢測耗時長,在每年的產能高峰期,僅質檢人員就需要1500人以上,同時質檢人員要每天盯著零部件找外觀缺陷近10個小時,也容易疲勞。
如今,騰訊花了好幾個月時間跟合作伙伴共同研發了一套裝置,引入騰訊雲先進的光度立體、遷移學習等演算法和雲端的強大算力,讓這套裝置能夠在數秒的時間內拍數百張照片,然後用計算機識別這個產品的缺陷或者故障。最重要的一點是,效率比原來人工質檢提高了10倍,幾乎實現了零漏檢,每年為富馳節省56% 的成本。在生產製造環節,做到了效率精度雙提升。
騰訊在和粵海水務合作的超大型專案中,主要帶來了流程上的最佳化。粵海水務於2019年開始承建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面對這樣一個百年工程,粵海水務最關切的就是安全和質量管控問題。騰訊雲與粵海水務旗下科榮軟體公司一起協作,在工地上部署大量物聯網裝置,使得管理者在辦公室或者手機上可以實時看到100多個工地的作業情況,加上了AI能力的攝像頭,可以對危險進行識別提醒,保障工人安全。
目前整個專案系統使用包括隱患排查、考核管理、原材料追蹤、建設看板等功能,保證工程有序安全進行,實現了工程優良率達到97%。
騰訊和玲瓏輪胎的合作專案則展現了供應鏈協同方面的能力。過去,玲瓏輪胎的零售業務過度依賴於傳統的線下渠道,對終端市場真實需求把握不準,也無法針對使用者需求進行生產計劃調整,經常導致庫存積壓。
在此,騰訊的小程式就成為了一個抓手。它打通了廠家、經銷商、門店,最終觸達消費者,不僅提高了生產計劃的準確率,同時營銷大資料分析更加精準。平臺自上線以來,吸引了300家經銷商入駐,近30000家渠道夥伴使用,加盟店快速增長至20000家,即便在疫情期間,玲瓏輪胎也實現了銷量逆勢增長50%。
打一場持久戰
在李強看來,數字化轉型方面,大的企業和領先的企業走得相對較早一點。對於小微企業則認為,雲計算恰恰是一個非常好的載體,能夠給企業提供更好的按需使用更快捷的方式構建數字化能力。
如今,騰訊雲也在跟很多地方政府、產業園區構建一些園區或者地市的專屬工業園,因為很多地方政府也在大力推動當地企業上雲。
可以看到,騰訊產業網際網路這幾年以來確實勾勒出了清晰的發展路徑:連線被認為是騰訊助力實體產業升級的重要優勢;而深入一線,瞭解製造業、產線上的痛點,建立行業know-how,正是騰訊產業網際網路這幾年逐步積累的經驗。
如今,騰訊產業網際網路發展似乎來到了新的階段:整合統一對外的能力,邊輸出邊做到更好的行業適配,建立更多的紮根行業、深耕區域的服務團隊。
“實體經濟數字化是一場持久戰,需要全行業有長跑的耐心和長期投入的信心,未來騰訊也將透過技術手段發揮海量資料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為實體經濟發展打造新動能”,李強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