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的背後
——揭開大唐皇室附宗隴西李氏之謎
陳寅恪先生在他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開篇即引用《朱子語類》一一六《歷代類》三條的記述:
“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隨後他又說,“朱子之語頗為簡略,其意未能詳知。然既簡略之語,亦含有種族及文化二問題,然此二問題屬李唐一代史事關鍵所在,論唐史者不可忽略也......”。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令人驚奇的發現,作為達到中國封建社會頂峰的李唐王朝,老謀深算的李淵,英勇果決的李世民、風流倜儻的李隆基……這是真的嗎?
無奈之舉:皇帝亂拜祖宗
建立李唐王朝的唐高祖李淵,雖自稱狄道“為涼武昭王李暠七代孫”。但實際上他是趙郡隆堯人,至今河北隆堯縣還儲存著李唐王朝的祖先墳墓和家廟。
但令人稱奇的是,在隆堯僅僅有李唐王朝四代祖先的墳墓,而四代之前則不可考。也就是說,人們沒有辦法確證李唐王朝祖先究竟來自何方。
唐以後的學者們認為,李唐本是鮮卑族胡人。長期以來專家學者們對唐王室的生活服飾、婚姻處理、用人策略、同少數民族的關係等方面進行了考察。認定李唐王室為胡人,即便不是也至少是河北隆堯一帶漢化了的李姓鮮卑人。
人們知道趙郡李氏亦為中原望族,其與隴西李氏之先同出一源,在華夏世家大族的聲望上也不比隴西李氏低多少;如果李唐先世確為趙郡李氏,那他為什麼又不承認這一點,而要認李暠為祖、自稱出於隴西李氏呢?
儘管有人認為,這是宇文泰制定之“關中本位政策”所致。當時,為了同北齊等政權抗衡,宇文泰不得不下令,鮮卑大族改姓關中姓氏,李氏的郡望首推隴西,因此李淵先祖李虎才自稱出於隴西。
建立李唐王朝的唐高祖李淵,在武德年間,追封“隴西堂”。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修“氏族志”,把隴西郡李氏列為李氏十三郡望之首、全國姓氏第一。然而,到了唐玄宗時,才徹底完成附宗隴西李氏。
李唐王朝創造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業績。但也形成了當時最大的造假案——附宗隴西李氏狄道。
千百年來,大量的史料和已出土的李唐宗室墓誌表明:淮安靖王李壽、虢王李鳳、越王李貞、汝南公主李字、長樂公主李麗質、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潤、潞王李賢、雲麾將軍李思訓……都是“隴西狄道人”。但這些絕大部分不可信,因為很多人都是附宗隴西狄道的。
起初,建立大唐王朝李淵為找一個更為的富有號召力的祖先,以彰顯其正統性,先是將老子認作第一代始祖,接著又同時宣稱自己的祖籍在隴西狄道。
這一方面記載非常多,因為自漢初開始,隴西李氏已成為隴上大族,名將李廣、漢丞相李蔡就是出自隴西李氏。其後,隴西李氏逐漸發展成為名門望族,“我李百萬葉,柯條遍中州。”“天下李氏出隴西”。說的就是這件事。
改認祖宗,無疑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李淵開始經過了六代皇帝直到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才正式完成這個過程。
那時,李隆基宣佈“涼昭武王子孫(李)寶以下.......四公子孫,並宜隸入宗正寺,編入屬籍”。由此隴西李氏自然名正言順地成為李唐宗寶,李唐王朝也有了一個非常榮耀的祖先——老子。
關於李唐祖先問題《新唐書》、《舊唐書》中有多處自相矛盾的記載。由於李唐皇室都要附宗於隴西李氏。故而整個唐代,凡是李姓多自稱為隴西李氏,以顯示其與李唐皇室的密切關係。另外,李唐皇室為拉攏功臣,彰顯其身份,也大量賜姓,即朝廷賜其為李姓。
這種情況非常多,而且還有不少自天竺,大食、波斯的外國人也被賜為李姓,這些人也自稱出自隴西李氏。既然他們歸於李唐王朝自然也就成了隴西李氏。
隱藏在婚俗中的謎底
由於李唐王朝的統治階層身上帶有大量的胡人血統。因而唐代的用人制度和生活風俗習慣上帶有了大量遊牧民族色彩。這其實就是,唐代為何“胡俗”非常流行的根本原因。
從西晉到北魏這段時間,是空前的大融合的階段。這期間各個遊牧部族和農耕部族之間,相互鬥爭,相互交流,不同的文化被融合在了一起。這些新的文化,給中原的漢族文化帶來的新鮮血液。今天,我們仍然能看到那次文化融合的影子。
尤其是,當時的婚姻中,大量出現了各個不同民族之間的通婚。不僅民間非常頻繁,而且皇室內部,達官貴人中間不同部族之間經常通婚。
研究證實隋唐兩代帝王身上都有非常強烈的少數民族血統。有專家說,隋文帝楊堅的皇后獨孤氏是鮮卑人,唐高祖李淵的母親也是獨孤氏,和楊堅的皇后是姊妹。李淵妻竇氏是竇毅之女,實際上是匈奴人,最低也是匈奴化的漢人。而竇毅妻宇文氏系出匈奴。李世民也就有了胡人血統,因為李世民妻長孫氏是鮮卑人,唐高宗李治也就帶著少數族人血統。
陳寅恪先生說:"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在唐朝立國的100多年間,中國北方人們生活習俗受西域和北方遊牧部族的風俗習慣的影響比較嚴重。許多遊牧民族的生活習俗和觀念在社會還廣為流傳。如李氏皇族中多次出現亂倫之事,太宗死後,其餓死高宗以太宗才人武則天為昭儀等,這與吐谷渾、鮮卑、突厥諸族的習俗相合。
《新唐書》記載唐代公主再嫁的就有23人,其中絕大部分集中在唐玄宗以前。這個時候,人們貞節觀比較淡,一方面是習慣所導致,另一方面是動亂不斷,戰爭不斷的結果。到了宋代貞節觀念才被推上了一個高峰,理學家們提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而且這種貞節觀限制了男女的正常交往,明清兩代這種貞節觀則被推到了極致。
包容成就了盛世
隋唐以前的民族融合的基礎,加上唐朝統治者的遊牧胡人血統,奠定了唐朝的開放政策。
唐代大量重用外族和外國人作為軍事將領,唐王朝時胡人將領的信任程度遠遠高於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和滿洲人信任蒙古族有些相類似。
在民族關係上,他們採取了一視同仁的開放政策。唐太宗的一段話最為典型,他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畢依朕如父母。"各國的使節、商人、留學生、僧侶、學者和藝術家。他們帶來了本族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使唐代中國固有的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在音樂、舞蹈、繪畫、文學等方面更具特色。
不管李唐王朝如何,由李唐王朝附宗隴西,使得隴西李氏郡望發生,根本變化,不再隴西李姓獨家的郡望,而成了天下所有李姓的郡望,也成了邊疆諸多少數民族的郡望。成了多民族的聯合組織。同時,他們包容開放之風也造就了中國封建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