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關於地名的探究一直是我的興趣,中原地名探究是我的第二個專題。之於我來說,是一個學習歷史和地理的過程,透過對地名的認識抑或是重新認識,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其中有故事、有情懷,有山川,有河流,更多的是神州大地上先民們櫛風沐雨,薪火相傳;篳路藍縷,玉汝於成的奮鬥歷程。
秦二世二年(前209年)七月,流火時節。
都城咸陽的菜市口,一場腰斬大戲正要上演,主人公乃是赫赫有名的宰相李斯。
▲李斯
這位李斯,少為郡吏,曾從荀卿學。戰國末年入秦國,初為秦相呂不韋舍人,被任命為郎。旋任長史,拜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時,上書力諫客不可逐,為秦王採納。又為秦並六國謀劃,建議先攻取韓國,再逐一消滅各諸侯國,完成統一大業。
如此功臣,落得如此下場,其間是非已無法言明。人之將死,始悟初心,這位卸去了功名利祿的名相這時想起了故鄉。
他對身旁悲不自勝的兒子言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 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死到臨頭,他想起了在故鄉牽著大黃,追逐野兔的田園生活,也許平淡一生,總是勝過紛擾之後的形神俱滅。
他的故鄉——上蔡,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地方了。
地名由來
上蔡本為蔡國舊都,得名也源於此——周景王二十年(前525年)蔡平侯徙新蔡,周敬王二十七年(前493年)蔡昭侯遷至州來,改州來為下蔡,古時西為上,故稱前都為上蔡,此為上蔡之名的起點,距今2500餘年。
▲秦朝上蔡縣及周邊地圖
上蔡置縣則始於秦朝,距今已有2200餘年。
“蔡”字源流
上蔡一地,商代即以“蔡”為名。 《續河南通志·輿地志》說:“伏羲氏因蓍草生蔡地,畫卦於此,遂名其地曰蔡。
▲蓍草占卜
“蔡”是從縣城東蔡崗上的蓍草得名的。
上古時期,盛行占卜,用蓍草占卜叫“筮”,“蔡”字由“草’、“祭”組成,就是用蓍草祭神占卜的意思。
上蔡縣至今尚有蓍草園,位於上蔡縣城東15公里處的伏羲祠內。
▲蓍草
蓍草被古人認為是“探跡索隱,鉤深致遠,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亶亶”的神草。據《重修汝寧府志》中明代楊勳《蓍草臺記》載:“蓍草首若龍矯,尾若鳳翔,盈於臺畔。伏羲氏作,取而筮之,以畫入八卦之變,故名曰:‘蓍臺’
“蔡”字系地名
在周朝,蔡國是個倒黴蛋兒,因為身旁有個飛揚跋扈的鄰居——楚國。所以蔡國經常受欺負,也常常被迫遷都,因而也就有了一系列“蔡”字系地名。
▲上蔡、新蔡、下蔡
上蔡、下蔡
周敬王二十七年(前493年)蔡昭侯遷至州來(今安徽鳳台),改州來為下蔡,古時西為上,故稱前都為上蔡。
望蔡
周定王二十二年(前447年)楚師滅蔡,蔡齊侯出逃至今江西上高縣地,建都曰“望蔡”。
新蔡
周景王二十年(前525年),蔡平侯遷都至古呂,於此築城,故名新蔡。
▲上蔡地名變遷
上蔡一地在商朝已為蔡地,在西周為蔡國,春秋時已有上蔡這個地名,在中國各城市中也是老同志了,
上蔡在秦建縣,一直延續到晉朝;自南北朝到隋朝初年,上蔡縣曾叫過武津縣、臨汝縣,郥[bèi]陽縣;607年再度改為上蔡縣後,縣名未再更改。
唐朝817年曾被廢,但此後不久,821年上蔡縣復置,直至今天。
▲上蔡風光
上蔡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部、駐馬店市東北部,轄22個鄉鎮、4個辦事處,460個行政村(居委會),面積1529平方公里,耕地165.5萬畝,人口151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