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雲輝
公元1234年,蒙古軍聯合南宋,剛把金國掃進歷史垃圾堆,立即原形畢露,向盟軍張開血盆大口,大舉進犯南宋。南宋軍民視死如歸,英勇抗擊外來侵略。僅在四川一地,便湧現出無數愛國英雄。他們在這片熱土上,前赴後繼,用熱血和生命捍衛國家及領土的尊嚴......
(一)丁王殉國
四川制置使兼工部侍郎丁黼(fǔ),1187年中進士。在元軍三百精銳騎兵突襲成都時,他便率七百雜牌軍應戰,邊上疏並派兒子殺出重圍進京求援。因援軍遲遲未至且初戰不利,幕僚勸他棄城出逃。丁黼嚴詞拒絕:“職在守土,將安之!”他毅然率部出城應戰,最終因寡不敵眾,“倉卒迎敵,敗死!”
參議官王翊,1225年中進士。丁黼戰死後,王翊義不容辭承擔起抗敵守城重任。他與助手“募兵拒收”月餘後,成都城被蒙古軍攻陷。
蒙古軍長驅直入闖進空蕩蕩的公署,被眼前的一幕驚呆:“見(王)翊朝服危坐。”蒙古將領大惑不解,問他是誰?王翊視死如歸:“小官食天子之祿,臨難不能救,死有餘罪,可速殺我!”
蒙古將領問其為何不逃命。
王翊大義凜然道:“願與此城俱亡!”蒙古軍官兵敬佩其忠義,交口稱讚他是真正的忠臣,且相互告誡切勿殺害他。王翊不忍坐視蒙古軍在城內傷害百姓,“縱火大略”,毅然身著朝服“赴井死。”
丁黼與王翊以身殉國,萬古流芳,堪稱“成都雙雄”。而在他倆壯烈殉國之前,沔州知州高稼和知府曹友聞早已因英勇抗擊蒙古軍而名揚天下。
(二)高稼死節
高稼是南宋罕見的文武雙全的進士,在各地擔任地方官期間,因政績突出,被時任四川制置使的桂如淵闢為沔州通判。高稼審時度勢建言:“‘蜀以三關(仙人關、七方關、白水關)五州為門戶,五州(西和州、階州、成州、鳳州、沔州)為藩籬。’自從前任制置使放棄三關和五州後,百姓毫無鬥志。一旦敵軍來襲,必定難以抵禦。故斗膽請求未雨綢繆,加強戰備!”
此建議被上司採納,高稼立即“創山砦八十有四,且募義兵五千”,明確分派任務:“敵至則官軍守原堡,民丁保山砦,義軍為遊擊,使敵前無所掠,後無所據。”
蒙古軍從東路進攻南宋時,高稼臨危受命,出任洋州(今洋縣)知州,“日夜為守禦計。”面對氣勢洶洶的蒙古軍,南宋將領大多臨陣脫逃。高稼不顧自身安危堅守城池,史贊:“文臣在軍者惟(高)稼一人!”元軍退兵後,高稼“召集流散,民皆襁負來歸。”
數年後,蒙古軍再次大舉入侵。高稼決心固守沔州:“今日拒敵,有進無退,能進據險要以身捍蜀,敵有後顧之憂,必不深入!”他拒絕大將曹友聞“知沔不可守,勸(高)稼移保山砦”的建議:“(沔州乃)七方要地,不可棄;吾,郡將也,沔城亦不可棄,即事有不濟,有死而已!”他決心與沔州共存亡:“吾得死所,何憾!”他視死如歸,書告上司:“稼必堅守沔,無沔則無蜀矣!自謂此舉可以無負知己!”
蒙古軍大兵壓境,南宋將領奪路而逃,“兵眾皆潰,沔州遂陷。”高稼嚴詞拒絕幕僚退守它處的建議:““我以監司守城郭,爾以幕客往來應援,當各行其是!”率部與元軍死戰。衛士們保護高稼殺出一條血路。元軍“兵騎四集圍之”,高稼壯烈殉國。
高稼“為人慷慨有大志”,對志節高潔者,總會不餘遺力舉薦;對品行不端者,總是毫不留情面斥。他“視財如糞土。死之日,聞者莫不於邑流涕。”
(三)弟兄死戰
“雁塔名香本一儒,執殳幾度為前驅。元戎卻敵世間有,教授提兵天下無。花石峽鏖忠奮勇,水牛嶺度死生殊。英風壯節誰堪匹?千載人稱大丈夫。”
這首元詩是對曹友聞光輝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歌頌。
曹友聞“少有大志”,1226年考取進士。初任綿竹縣尉,繼而改任天水軍教授(地方官學中的學官)。曹友聞趕到天水軍(今甘肅天水)時,“城已被圍”。這個文官置生死於度外,毅然“單騎夜入”,與守臣召集百姓嚴防死守天水城。蒙古軍兵退後,四川制置使特意製作一面大旗,“書‘滿身膽’以旌之。”
蒙古軍再度南犯。四川制置使放棄五州退保三關,致使五州慘遭蒙古軍鐵蹄蹂躪。在眾將狼狽逃竄之時,曹友聞獨顯英雄本色。他耗盡家產“招集忠義,得健士五千人”,堅守仙人關。“友聞令諸軍乘高據險,身冒矢石,為士卒先。”擊退蒙古軍後,曹友聞因文武全才,被四川制置使安排駐守七方關。
蒙古軍先後攻破武休關與七方關,勢如破竹入侵沔州,“長驅入劍門。”曹友聞“與弟(曹友萬)各率所部,取間道過氈帽山,至青蒿埧”,與蒙古軍在白水江中流展開激戰,大敗蒙古軍。“北兵入鳳州,略河池,抵同慶。”曹友聞密令屬下按照自己的戰術出戰,取得“大戰有功”的戰績。
蒙古軍吃到苦頭,調整進攻方向,“自西和至階州。”曹友聞看出敵軍險惡用心:“階(州)雖非吾境,豈可坐視而不救!”於是率部“與諸軍會”增援階州,擊退敵軍。
蒙古軍再次攻取沔州,將南宋大軍圍困在青野原(今甘肅徽縣南)。曹友聞深知“青野為蜀咽喉”,救援“不可緩”,令屬下火速率部增援,“夜銜枚由間道直趨青野原。”他親率“精兵亦趨至原下,夜半截戰,圍遂得解。”
“北兵破沔州,搗大安(今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大安鎮)。”曹友聞派部下佔據戰略要地雞冠隘與陽平關,自己“登溪嶺,手執五方旗”指揮戰鬥。擊退蒙古軍第一波攻擊之後,他料定“敵必旋兵攻雞冠隘,宜急援之”,於是增兵與攻擊雞冠隘的“步騎萬餘”的蒙古軍展開血戰。慘烈的戰鬥使得雙方“喋血十餘里”,才擊敗蒙古軍。
曹友聞率部據守仙人關,探知“北兵合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軍五十餘萬”氣勢洶洶大舉進犯時,囑咐弟弟:“國家安危,在此一舉,眾寡不敵,豈容浪戰。惟當乘高據險,出奇匿伏以待之。”
武休關被蒙古軍攻陷後,曹友聞接到新任四川制置使趙彥吶之命,“控制大安,以保蜀口。”他派人送信勸諫:“沔陽,蜀之險要,吾重兵在此,敵有後顧之憂,必不能越沔陽而入蜀。又有曹友萬、王宣首尾應援,可保必捷。大安地勢平壙,無險可守,正敵騎所長,步兵所短,況眾寡不敵,豈可於平地控御?”趙彥吶“不以為然,一日持小紅牌來速者七。”
曹友聞只得無條件執行命令,選精銳萬人夜渡江,密往流溪設伏”,並與曹友萬等約定:“敵至,內以鳴鼓舉火為應,外呼殺聲。”
“北兵果至。”曹友萬率部與強敵“往來搏戰,矢石如雨。”曹友萬“身被數創,令諸軍舉烽。”曹友聞遙見烽火,分派諸將分別攻擊敵軍前中後三隊,自己“親帥精兵三千人,疾馳至(雞冠)隘下。”
突然,狂風驟起,天降暴雨。宋軍因一直用綿裘代替鐵甲,此時被暴雨淋得渾身溼透,不利徒步作戰。諸將請求:“暴雨不止,泥濘深至腳踝,不利步戰。應該等雨停後再展開戰鬥!”曹友聞斥責道:“敵必知我伏兵在此,緩必失機!”命令各部繼續擁兵齊進。
曹友萬得知大軍馳援,“五鼓出隘口,與友聞會。內外兩軍皆殊死戰,血流二十里。”黎明時分,敵帥汪世顯率蒙古大軍蜂擁而至。宋軍被蒙古“鐵騎四面圍繞”,曹友聞自知無力迴天,仰天長嘆“此殆天乎!吾有死而已!”他“殺所乘馬以示必死”之心,“極口詬罵”敵軍,與蒙古軍“血戰愈厲。”最終,曹友聞“與弟萬俱死”,全軍覆沒,“北兵遂長驅入蜀。”
敵帥汪世顯“素服友聞威望”,戰前曾送名馬給曹友聞以示敬意。汪世顯攻取四川后,“還師過戰地”,在曹友聞遇難處下馬感嘆:“蜀將軍真男兒漢也!”,並“盛禮祭之。”
自古有“文死諫,武死戰”之說。但是,丁黼、王翊、高稼、曹友聞等文官在國難當頭之時,義無反顧挺身而出,用熱血和生命捍衛了文官的尊嚴,狠狠打臉那些望風而逃的南宋無恥武將。他們用事實證明:愛國不分文武!只要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即便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依然可以變身馳騁疆場保家衛國的大將軍!
【作者簡介】許雲輝,男,1984年畢業於雲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現為雲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團高階講師。曾出版專著兩部,在省級以上文學刊物發表文章六十餘萬字。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