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中興
新朝倒臺後,漢室宗親劉秀的軍隊從眾多起義軍中脫穎而出,縱橫捭闔,統一中原,於公元25年於洛陽稱帝,史稱東漢,劉秀就是開國君主光武帝。
劉秀稱帝,此時四方依然是諸侯林立,大的政權就有十來個,他任用岑彭、吳漢等大將南征西討,又花了十來年時間才統一了中國,真正恢復了漢家天下,後世稱為“光武中興”。
雲臺二十八將
公元60年,漢明帝劉莊(劉秀的繼任者)命人畫了光武時代二十八位功臣的畫像,掛在洛陽南宮雲臺閣予以追思和紀念,稱為雲臺二十八將。
雲臺二十八將,他們是跟隨劉秀麾下,在統一天下、重興漢室江山、建立東漢政權過程中立功最多、能力最強的二十八位志能之士。范曄《後漢書》為二十八將立傳,稱他們“鹹能感會風雲,奮其智勇,稱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其中功勞最大的幾位是鄧禹、吳漢、岑彭、馮異,賈復、耿弇(yǎn)、馬武等。
後人喜歡傳說附會,把這些將領與神話傳說中天庭二十八星宿名稱相對應,這就是“雲臺二十八星宿”,東南西北各七星。
東漢二百年間名將輩出,不僅僅是這二十八位。
伏波將軍
我們逐一檢視雲臺二十八將名單,會發現居然沒有功勞很大,至少應該排進前十名的一位大將: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這是為什麼?
馬援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後代,趙奢功勞大被賜號“馬服君”,後代改為姓馬。
馬援在光武帝劉秀稱帝后,為後續的統一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先後帶兵西破隴羌、南征交趾、北擊烏桓、平定南嶺,六十二歲還征戰沙場,留下了“老當益壯、馬革裹屍”兩個成語,這是老將軍一生的寫照。
馬援之女嫁給了光武帝的太子劉莊(後來的漢明帝),女兒後來被封為皇后。明帝為了避嫌,才沒有將馬援列入二十八將的名單。
竇固西征
東漢初期,匈奴實力恢復後又開始在邊地騷擾。當時光武帝主要致力於統一戰爭,對匈奴採取了防守為主的措施。到漢明帝時期,天下安定,明帝想要效仿漢武帝的策略,並恢復與西域各國的聯絡,公元73年開始向西北匈奴大規模用兵。
竇固早年在西邊多次擊敗過西羌,有帶兵經驗,他被任命為討伐匈奴四路大軍其中一路的將軍。竇固和副將耿忠西出酒泉,抵達新疆天山,進攻北匈奴呼衍王,斬殺一千餘人,又追擊到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奪取伊吾盧城,勝利後留下將士開荒屯守。匈奴聞風北逃。
竇憲刻石燕然
竇憲初為郎,後任侍中、虎賁中郎將,與竇固同是竇氏宗族,是竇固的孫輩。
公元89年,漢和帝派車騎將軍竇憲,帶領執金吾耿秉出朔方,聯合南匈奴、烏桓、羌胡兵馬三萬人,大敗北匈奴於稽洛山,殲敵一萬三千,俘虜二十餘萬。竇憲率兵出塞3000餘里,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內杭愛山),刻石記功,史稱“燕然勒石”。
從此,北匈奴主力被徹底殲滅。其殘部西向進入歐洲,從而影響了歐洲的歷史程序。
投筆從戎的班超
一門四班:班彪是史學家,續寫了司馬遷的《史記》共有六十五篇,他加上兒子班固、班超、女兒班昭稱為“東漢四班”。班固繼承父志,完成了《漢書》大部分,剩餘部分由妹妹班昭補充完成。那麼班超有什麼貢獻呢?
班超從小深受書香門第的薰陶,學識很高。年輕時他長途跋涉面見漢明帝,為哥哥洗清被誣告的罪名,使班固能繼續寫作。但班超不滿足於做一個讀書人,他嚮往更大的舞臺。他毅然投筆從戎,跟隨將軍竇固北征匈奴,在軍中擔任司馬。
班超像西漢的張騫一樣完成了出使西域的壯舉,再次打通了去西域的通道。班超留在西域三十年,全力經營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外交關係,使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奴役,還派使者甘英出使到歐洲的羅馬。他的貢獻是保證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暢通。
在西域,班超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展示,他帶領少量軍隊,多次抵抗匈奴的襲擊,平定西域部分國家的叛亂,穩定了西域的形勢。
後世效仿
東漢雲臺二十八將青史留名。實際上這是漢明帝對前代的仿效。
公元前51年,西漢漢宣帝(漢武帝曾孫)因對匈奴作戰勝利,回憶往昔輔佐有功之臣,讓人畫了西漢十一名功臣影象陳列於麒麟閣以示紀念和褒揚,首位就是輔政大司馬霍光。麒麟閣位於長安未央宮中,因漢武帝元狩年間打獵獲得麒麟而命名。
後世到了唐朝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不忘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命畫家閻立本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懸掛在凌煙閣內,就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畫像均面北而立,與真人無異。太宗時常前往懷舊,提醒自己和左右臣僚勿忘創業艱難。其中有人們熟悉的魏徵、房玄齡、尉遲恭、秦瓊等。
“功成畫麟閣”,對於古代文武官員來說,這是非常榮耀的事情。
更多歷史文章,請持續關注公眾號“雲竹文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