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城門位於南海子東南端,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增建的四座南海子苑門之一。為什麼稱為“回城門”?流傳著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傳說。
傳說南海子東南端這座苑門修建好後,還沒定下門的名字。南苑奉宸苑卿就託付隨扈的大臣明珠,待康熙皇帝來南海子游幸時,讓康熙皇帝賜門名。康熙皇帝聽說後,也正想看看這座海子門建得怎麼樣,就決定御駕前往,當天駐蹕在舊衙門行宮。不料想,這天夜裡下了一場大雨,天亮時雨過天晴。康熙皇帝見無礙遊幸,就在明珠等大臣的隨扈下,直奔南海子的東南端。眼看就到新修的苑門了,沒料到,昨夜的大雨使鳳河水暴漲,沖毀了石橋,過不去了。康熙皇帝騎在馬上望門興嘆,十分掃興地說:“回城吧!”意思是說,已然過不去了,就返回京城吧。可旁邊的明珠腦子轉得快,就拱手說道:“謝主隆恩,為門賜名!”康熙皇帝聽了先是一愣,立刻就明白了明珠的用意,就來了個“就坡兒下驢”,指著遠處新建成的苑門笑著說:“對!這兒是南海子最南端,朕到這裡也該回城了,那就叫‘回城門’吧!”皇帝金口玉言,因此這座苑門就稱“回城門”了。
其實,回城門的名字與康熙皇帝一點關係也沒有。這是那些不懂當地歷史的後人根據字義胡編的。此苑門之所以稱回城門,是因為門外的地名叫“回城”。可別小看這個回城,那可是歷史久遠,已經有一千八百多年了。
東漢末年,那時北京這個地域稱幽州,州的治所在薊城。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中山相張純和泰山太守張舉起兵造反,一舉攻佔了薊城。漢靈帝大驚,即派騎都尉公孫瓚率軍討伐,很快即順利奪回薊城。不久,漢靈帝又對公孫瓚放心不下,又派漢室族親劉虞為幽州牧,其用意是要節制公孫瓚,引起公孫瓚的不滿。沒過多久,兩人就鬧僵了。公孫瓚不願和劉虞同駐薊城,就在薊城東南另築起一座小城駐紮(“於薊城城東南另築一小城,與劉虞相近,稍相恨望”《三國志·公孫瓚傳》)。初時就稱“小城”,後因晉代徵北將軍也曾屯兵於此,又稱“徵北小城”。直到唐代才被更名為“回城”。
值得一提的是,公孫瓚當年築小城時,三國名將趙雲正在他的麾下效力達八年之久。按常理推斷,趙雲應當參與了築建小城。總之,回城的名字與康熙根本不搭邊。如今,回城村分大回城和小回城兩個村,屬大興區青雲店鎮。這樣,南海子這座苑門稱之為回城門就不足為奇了。
回城門是清代皇帝出南海子巡幸青雲店等京畿地區的常過之門。在一張清末南苑全圖上,於回城門裡明確標有“章京住房”和“兵丁住房”。這裡還曾建有一座“七聖廟”和一座“關帝廟”。說明這裡曾經常有皇帝出入,地理位置曾十分重要。
據當地老人說,清內務府南苑奉宸苑派“溫、常、馬”等姓氏的滿族上三旗人守護回城門,門裡也曾形成過一個小自然村。後來終因沒幾戶人家,新中國成立後,與附近的公勝莊、盧莊子、梅莊子、福善莊、馬家莊和劉家莊等數個小莊子拆小並大,合為梅莊子。後來又覺得“梅”與“沒”諧音不雅,因西側曾有“西合盛”地名,經大家商議,一致贊同將村名定為“東合盛”。如今,一點回城門的影子也沒有了。
(文字:張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