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灌(1601—1676),字向若,號連璧,南坂頭(新池鄉 南順村)人,明崇禎時舉人。
清兵入關後,渡河到山西為僧,後又返鄉。清朝官吏慕名尋訪,他避而不見,大門外寫對聯一別:“清風焉能吹動我,明月何曾不照人”。痛惡變節仕清之人,常以詩文譏諷。為避災禍,潛入華山採藥,有時穿道服在街上行乞,漂泊三十餘年。晚年回鄉,在乳羅山下挖窯洞居住,種田十數畝維生。著作豐厚,詩文清奇雄宕惜多散佚,傳世之作僅《廣瀵堤記》、《嘲同志未終之人》及碑文數篇。
曾與老藝人一起,對合陽線偶戲從音樂到舞臺表演藝術等,作過一系列重大改革,並親自編寫劇本(已失傳),使線偶戲具有濃郁“悼明”色彩,世稱“吊線胡”、“吊明歌”,合陽線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合陽民間流傳有李灌不畏強暴,伸張正義,滑稽多智,巧鬥邪惡的故事,幾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