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最怕考試,準確地說,是怕語文考試中的文言文,尤其是史傳類,於中學生而言,這類考試是不可避免的。
但當時的我卻很喜歡瞭解歷史,瞭解中國那些身上冒著光的歷史人物。但是,考慮到那些史書典籍的閱讀難度果斷放棄了。
原因有兩點,一是想讀懂一篇古文,要耗費很多時間;二是即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全部翻譯成白話文,依然只知其一,不知其深意。
至今仍然喜歡史書,但不喜歡滿篇都是文言文的史書,更不喜歡如出一轍的解讀書籍。而市面上對於史書典籍的解讀又大多都趨之若鶩,如出一轍,枯燥乏味,刻板無趣。可依然無法撲滅內心騷動的小火苗。當看到《資治通鑑熊逸版》這本書時,被驚豔到了。
熊逸老師他最擅長也最喜歡的事,就是研究歷史,每天讀書和寫作。他是一位“隱士”,刻意與窗外的“聲色犬馬”保持距離,儘可能減少一切外界干擾,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寫作這套書上。
回到《資治通鑑》本身,在這部書上著書立說的人也不少。他們中有康熙、乾隆這樣的帝王,也有柏楊這樣的現代歷史學家,那熊逸老師還有多少能發揮的空間,來幹前人沒幹過、後人也很難超越的事情呢?
熊逸老師的解讀,不僅能讓你瞭解到前所未知的歷史內幕,還能學到前所未知的被我們誤解已久的古語,比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以為“無後”指的是沒有兒子,其實“無後”最原始的含義並不是說沒有兒子,它之所以是最大的不孝,一是意味著不再有人主持祭祀,已故的歷代祖先要在另一個世界捱餓了,二是意味著一個宗族沒有了合法領袖,各種權益不再能得到保障。
更讓人欽佩的是,引經據典信手拈來,《易經》《呂氏春秋》《淮南子》《水經注》……
根據得到圖書的統計,在目前出版的第一季裡,熊逸老師直接參考引用的書籍就有近三百部。
對於我這種喜愛歷史又不堪文言文折辱的人來說,隨便一本拿來,都能讓我撫頭痛哭。而熊逸老師則能遊刃有餘地引用原文,對每一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觀點都給出了具體可查閱出處的典籍,可見其博覽群書,史學底蘊深厚。
他的解讀也沒有讓人感覺到趨之若鶩的厭煩,他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看問題的角度也新奇的讓人興奮。他的解讀就好像身處一個大磁場,有種強大的引力,吸引你不停地想要探知其中的奧義。讓讀者在增加知識儲備的同時,還能拓寬思維,學會如何從歷史的角度思考現代的問題。
雖然他解讀的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但他並沒有一味地贊同司馬光的觀點。在談到儒學的“禮”時,司馬光認為“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
而熊逸則認為,司馬光錯把結果當成了原因,由此,他又引出了西方的“寡頭統治鐵律”,談到“為什麼平民不能當皇帝”,聊到“暴君在位怎麼辦”……
讀這本書,既有西北漢子划拳喝酒時那種酒酣耳熱的感覺,又有文人淺斟低唱的情志。
我喜歡歷史,但不喜歡強迫自己記那些含糊不清的歷史人物和事件,我喜歡這樣有趣又有料,又能還原歷史真相的書,不用刻意強求自己,光是看這些解讀就能搞明白上學至今都未能明白的歷史。
如果你已經讀過其他版本的《資治通鑑》,這套書可以為你解讀出更多豐富的視角。
如果你想讀但不曾有勇氣翻開"艱深"的原著,熊逸老師陪你走完"從入門到搞懂"這個旅程。
我們總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相信你看完這本書就不會這麼說了,它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