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民心了唄。
明軍和後金(後來改為“清”了)軍長期對峙,雖然明軍一直處於被動防禦的態勢,但實際戰爭是互有勝負的。而明軍最大的勝利是“關寧鐵騎”打下來的。
“關寧鐵騎”為什麼能打勝仗?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支隊伍是招募當地人、組織建立起來的。他們保護的是他們的土地、他們的莊稼、他們的父母妻兒。他們天然地自發地願意用生命去抗擊敵人。
同樣的道理,生活在這裡的老百姓,也願意用生命去支援“關寧鐵騎”,支援他們的兒子、他們的兄弟、他們的丈夫和父親。部隊路過了,他們主動送上熱水熱飯;有敵人的訊息了,他們主動報告部隊;敵人打聽我方訊息,他們卻是守口如瓶、寧死不說的。
軍民一心,是取得勝利的必要條件。
李自成打敗大明軍隊,也是利用了民心。他提出的“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口號,給老百姓灰暗的人生帶來了火光和希望——在正常的賦稅之外,又有“三餉”,而且要提前徵收好多年,老百姓早已是民不聊生了。
闖軍的局勢逆轉,以進入北京為關鍵節點。
進入北京之後的闖軍,已經推翻了明朝政府,建立了新的“大順”政府了。但文官武將、皇帝大臣,都沒有把思路從“打天下”轉到“治理天下”上來。他們還抱著游擊戰的思路,用“拷掠助餉”的名義,搜刮北京城的全部財富,準備運回西安去。
開始時,“拷掠助餉”的範圍限定在高階官員,但很快擴大到中級、甚至低階官員,又很快把一般的富戶、甚至平民也卷裹進來——北京做了二百多年首都了,“宰相門前七品官”,就是普通百姓也很容易有個把“收稅的親戚,作官的朋友”,至少也有個親戚的親戚、朋友的朋友吧?“拷掠助餉”範圍的無限擴大,以及其他政策失當,使曾經深受百姓歡迎的李闖軍隊,迅速地失盡民心。
這時候已經不是闖軍和明軍或清軍的簡單對峙了。這時候是一個人民反對的政權,和一個人民還不瞭解的政權的爭奪。
窮極思變。當初深受明朝苛捐重稅之苦的百姓,渴望明朝倒臺,支援反抗者;現在深受李闖軍隊“拷掠”之苦的百姓,也渴望著李闖的倒臺,支援李闖的反對者。
於是,勇敢者組織起來軍事對抗大順軍,當地人趕在大順軍到來之前把水井填死,歸降者重新反叛,觀望者堅決反對——不用等清兵來到,大順軍已經是四面楚歌、危機重重了!
清兵勇武,再加上順勢而為,自然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