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人墨客經常羈旅他鄉,時間長了就會思念故土。於是很多人都喜歡登高望遠,既可以舒緩心情、捕捉創作靈感,也能眺望遠方、懷念故園。正所謂,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
雨天裡視線受阻,行動不便,但人們心情卻各不相同。杜甫就曾有名作《春夜喜雨》,抒寫了春雨對萬物萌芽生長的好處。而陸游也曾興致盎然地賦詩,“細雨騎驢入劍門”,形象逼真,耐人尋味。
另一位晚唐詩人更是在雨中眺望,記錄了愜意的心情。下面介紹杜荀鶴的一首七律,描寫生動,美好的場景彷彿都歷歷在目。
春日登樓遇雨
唐代:杜荀鶴
忽地晴天作雨天,全無暑氣似秋間。
看看水沒來時路,漸漸雲藏望處山。
風趁鷺鷥雙出葦,浪催漁父盡歸灣。
一心準擬閒登眺,卻被詩情使不閒。
杜荀鶴,字彥之,號九華山人。他出身寒微,中年才考取進士,卻未授官,乃返鄉閒居。他才華橫溢,但又仕途坎坷,一輩子終未酬志,而在詩壇上卻享有盛名,自成一家,更擅長於宮詞。
作者一生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既抒寫了對百姓們不幸遭遇的同情,也傳達出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愁。這首詩就創作於其閒居期間,寫景精彩紛呈,狀物細膩生動,堪為佳作。
春暖花開的季節裡,雖然景色宜人、生機無限,但是經過幾日的豔陽高照,天氣也逐漸變熱,彷彿提前進入了夏天。這時的一場春雨,不僅緩解了旱情,也讓人們心情舒爽首聯就直抒胸臆,“忽地晴天作雨天,全無暑氣似秋間。”突如其來的一場春雨,讓暑氣完全消除,就像涼秋的天氣。
作者全用白話,雖沒有顯出欣喜的表情,但“似秋間”三個字,透露出已經很久沒有下雨了,人們感到有些悶熱。一場淅淅瀝瀝的及時雨,頓時清新了空氣,也讓整個世界都變得涼爽。
詩人沒有因為下雨而懶得出行,反而興致高漲,登樓望遠。接下來就具體寫雨中的靜景,“看看水沒來時路,漸漸雲藏望處山。” 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回看來時的道路,已慢慢被積水淹沒。遠處層疊的山峰,也漸漸被霧靄籠罩,失去了原來秀麗的姿影。沒,即淹沒的意思。
一個“沒”字,傳達出雨量之大,也暗示出地勢的高低不平;一個“藏”字,也含蓄地點出雨霧中視線模糊,青山都朦朧難辨。
頸聯轉而表現動態的景物,“風趁鷺鷥雙出葦,浪催漁父盡歸灣。”蘆葦叢中的一對白鷺,趁著春風,雙雙出沒;風大浪急,漁民們也回來了,船兒都停泊在港灣中。
趁,指乘機、利用的意思;催:促使。“風趁鷺鷥”,是鷺鷥趁風的倒裝句,後一句也是同樣的用法。這兩句寫景形象,乃是千古名句,表現了鳥兒的悠閒姿態、以及漁夫的從容不迫。
最後詩人抒寫愉悅的心情,“一心準擬閒登眺,卻被詩情使不閒。”詩人本來打算登樓閒眺,哪知道看到這樣的景緻,竟讓他不禁詩興大發。
宋代詩人陳與義曾有詩句,“詩情不與歲情闌,春氣猶兼水氣寒。”同樣是春天裡,也同樣是被春景感染,詩興大發,陳與義有些悲愁,而杜荀鶴卻精神振奮。看來詩人非常享受隱居的快樂,所以才會不顧細雨淋溼衣衫,也要登高望遠。
縱覽杜荀鶴的這首七律,語言樸實,描寫細膩,尾句更耐人尋味。作者春日登樓,意在閒眺。但是,一場始料不及的春雨,打亂了他原來的計劃。一處處雨中的景物,一幅幅喜人的畫面,接連不斷地跳入詩人的視野。
於是他援筆賦詩,把一派盎然的春意,鮮明、生動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讀後不僅使人感到景物歷歷在目,詩人在絢麗春光中那種目不暇接的神態,也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