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開國名將裡有一位及時轉換門庭的名將竇融,其七世祖竇廣國可是西漢孝文竇皇后的弟弟,名副其實的皇親國戚;竇皇后喜好黃老之術,曾讓儒家理論無法崛起,直到她去世後,儒家理論才能受到獨尊。竇家一脈因皇親國戚的關係,在朝堂中起起伏伏不止,也算始終活躍在朝堂政治中心。
而到竇融這一代時,竇融在王莽新朝中任強弩將軍司馬,在農民起義軍剛剛冒出之初,竇融也曾帶兵四處鎮壓起義軍;在昆陽之戰中跟隨王邑被劉秀打得落花流水逃回長安,漢軍入關時還被推薦為波水將軍,抵擋起義軍西進;王莽敗亡之後,竇融投降於更始政權劉玄,當了鉅鹿太守和其兄弟據守河西之地;竇融這時看更始政權並不穩固,因此據守自己的地方不動,只管自己發展和觀望天下形勢,後見光武帝劉秀稱帝,就有心歸附劉秀重回漢家門庭,找到了正確政途途徑,竇融也成就了自身一番成就,為東漢政權統一天下也算立下了汗馬功勞。
一、竇融來歷簡介:
竇融生於公元前16年,逝於公元62年,字周公;漢族,扶風郡平陵縣人。王莽掌權的時候,年輕的竇融當了強弩將軍司馬,一名軍旅中的人員,跟隨主將參與了鎮壓瞿義、趙明起義;公元7年,瞿義本是東郡太守,以反王莽擁立嚴鄉侯劉信為皇帝,通告各地,長安以西二十三個縣的“盜賊”趙明等也起來造反。起義軍雖然聚集了十萬之眾,但被王莽調集重兵圍剿鎮壓,短短几個月就被蕩平了;軍中的竇融只是簡單的一個武夫服從軍令而行,並建立了軍功。因軍功被封建武男,其妹妹這時候嫁給了大司空王邑做小妻;此附權貴全家遷居長安,竇融侍奉母親、兄長、撫養幼弟,內修品行;這時的竇融"出入貴戚,連結閭里豪傑,以任俠為名"。
二、一敗塗地換門庭:
新朝末年,起義者蜂擁而起,王莽派太師王匡率軍外出鎮壓,王匡請封竇融為助軍,前往青、徐一帶和赤眉軍樊崇部作戰;樊崇於公元18年率眾起義,勢力越來越大,並多次和官軍作戰取得勝利。公元21年,太師王匡和更始將軍廉丹、竇融等率十多萬官軍圍剿樊崇,樊崇部為在混戰中區分敵我,所部人員開始把眉毛塗成紅色,赤眉軍因此時而來。官軍進剿起義軍途中,為冒領軍功,對老百姓發生了很多燒殺擄掠,民眾義憤非常。當時歌謠:"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指更始將軍廉丹)殺我",真實地反映了人民群眾對赤眉軍的支援和對莽軍的仇恨。
十月,太師王匡率領的大軍擊敗響應赤眉軍的索盧恢部萬餘人,又得意洋洋進擊在無鹽西南梁地的赤眉別校董憲部;恰好樊崇親率赤眉主力到達無鹽附近的成昌,莽軍剛出無鹽與赤眉軍在成昌相遇,一場血腥大戰拉開;王匡和廉丹兩軍卻被赤眉軍打敗斬殺萬餘人,王匡和竇融等落荒而逃往洛陽,拼死抵抗的廉丹與其殘部全被樊崇絞殺。公元22年,竇融又跟隨王邑前去征討綠林軍,結果在昆陽之戰中被劉秀等人殺得大敗,竇融和妹夫大司馬王邑逃回了長安;漢兵入關時,經王邑推薦,竇融為波水將軍,引兵至新豐,企圖堵截起義軍西進;走向沒落的王莽新朝最終沒有能抵擋住眾多義軍的圍攻,王莽身死新朝覆滅,竇融投歸了更始政權劉玄。
三、動腦的武夫觀天下:
竇融幾次參加作戰行動,兩次大失敗讓其頭腦開始轉動起來;他雖然身在更始政權但卻看到更始政權並不穩固,天下各方勢力爭鬥亂哄哄一氣,一時之間也看不出那方勢力最終能主宰天下。自我儲存和有能力儲存就成為第一齣路,在大司馬趙蔭部下當校尉的竇融,被推薦為鉅鹿太守。竇融的高祖父曾為張掖太守,從祖父曾為獲羌校尉,從弟為武威太守,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對其兄弟說:"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帶河為國。張掖屬國精兵萬騎,一旦緩急,杜絕河津,足以自守,此遺種處也。"兄弟們都同意他的看法。變聰明的竇融於是請求趙萌為他說情,辭去鉅鹿太守之職,謀求鎮守河西;趙萌替竇融向更始帝劉玄進言,使其得以被任命為張掖屬國都尉;竇融聞訊後非常高興,立刻攜家屬就任河西;在河西之地,竇融撫結雄傑,懷輯羌眾,加上祖上在此地多年的經營積厚頗得河西民心。
經過紛亂民政和作戰的竇融已經非常成熟,一方為政寬和穩定老百姓的生活,懷柔羌人收留避戰火的流民,發展本地農牧經濟;一方聯絡酒泉太守梁統、金城太守庫鈞、張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等地方勢力首腦;形成了河西五郡一將領治的形勢,不附從的武威太守馬期、張掖太守任仲得知訊息,只得解印綬離去;竇融仍居於屬國,領都尉職,而置從事監察五郡;竇融成了據守河西之地的一方諸侯,治理領地練習軍馬自保;但竇融內心自知自身之能,難以有太大的氣候,加之竇家侍奉西漢劉氏的忠誠未失;當得知劉秀佔據河北帶甲百萬稱帝時,竇融就想歸順劉秀,重回漢室門庭;但因為兩地相距遙遠,中間還夾雜著其他勢力,只得暫且作罷。
四、重回漢室支援立軍功:
本已歸屬劉秀的隴西勢力隗囂卻有自己的野心,其打算好了以後派辨士張玄到河西遊說竇融,建議各自割據一方稱雄。竇融召集豪傑與諸郡太守商議,屬下各抒己見;竇融小心謹慎並沒鮮明表態,心中卻已偏附劉秀。直到公元29年夏天,下定決心的竇融派長史劉鈞奉書獻馬於東漢,梁統等其他太守也派人跟隨;恰好劉秀也派使者出使河西,想聯絡竇融一起滅掉隴西隗囂和蜀中公孫述勢力;雙方使者途中相遇一起迴轉洛陽,劉秀聞知大喜接見使者劉鈞,賜竇融書,稱讚竇融安定河西,遠見卓識,並賜黃金二百斤,授其為涼州牧。竇融接到劉秀書信,心中寬慰立刻又遣劉鈞上書,坦誠表明自己歸順之意,並派兄弟竇友一起去洛陽向劉秀表明心跡。走到半路,隗囂部以正式宣告與劉秀政權為敵,過往道路被阻斷,竇友只得返回河西;竇融又派席封攜書間道東行通書,劉秀明瞭竇融的歸順之心,又賜竇融兄弟書,加以撫慰。
竇融明確進入劉秀陣營,立刻致書隗囂,指責他出爾反爾,應該順應天下大勢歸降,隗囂置之不理;竇融與五郡太守開始整理武備備戰,上書請求出戰討伐隗囂。劉秀對竇融歸順的態度和主動積極備戰的行為非常讚賞,主動和他攀起外戚關係,說竇融乃文帝竇後家後裔,自己是竇後所生景帝之子定王之後;還說漢兵即將西進,希望竇融"以應期會"。竇融得到詔令,隨即與諸郡守率兵入駐金城,進擊投順隗囂的先零羌封何之眾,大破之;只因漢兵大軍未進,竇融自付難以全面對抗隗囂勢力才引軍回還。公元31年,隗囂勢力攻打安定,劉秀已準備停當親率大軍進擊隗囂,並令竇融出兵定期定地兩軍相會;不想半途遇到大雨連綿天氣,道路垮塌,隗囂風聞漢軍到來也已撤軍,劉秀決定回軍,讓已至姑臧的竇融也先回去再等時機。
回到河西之地的竇融怕漢軍久不進軍,地方易生變故;又上書請求劉秀抓住時機出兵,東西夾擊早滅隗囂;公元32年,劉秀出動大軍征討隗囂,得到熟知隴西之地的馬援出謀劃策;又得到竇融率五郡太守及羌、小月氏等,步騎數萬,輜重五千餘輛的支援;兩軍相會高乎,劉秀大擺宴席迎接竇融等人,待竇融以殊禮,封其弟竇友為奉車都尉,從弟竇士為太中大夫。進軍征討隗囂勢力一路順利,很快平定隴西地區;後來又滅蜀中公孫述勢力,東漢政權完成大一統;竇融等人也立下戰功,獲得豐厚封賞。
五、急流欲退受厚恩親從惹禍:
竇融以明智之舉帶著河西之地歸漢,其功績受到劉秀的高度讚揚和封賞;東漢統一天下,竇融一族成為河西之地的一方霸主,在政權內部來說,也成為一種被人眼紅與視為潛伏危機的權勢領地;竇融深知這種權勢擁有的分享過大並不是一件好事,為避免觸及皇權的顧慮,竇融幾次上書辭官,都被劉秀挽留。公元36年,竇融受詔與五郡太守奏事京師,跟隨的車隊有一千多輛,馬、牛、羊遍野。竇融到了洛陽,送上涼州牧、張掖屬國都尉、安豐侯印綬。劉秀還其安豐侯印綬,以諸侯位引見,"賞賜恩寵,傾動京師"。這種實際地域權力掌控的主動交出是極為明智之舉,獲得了劉秀的極厚恩裳彌補,第二年官職一直升到三公之列。
竇融深知自己不是劉秀的舊臣一夥,行事小心謹慎且多次辭讓爵位,劉秀表示留用後,竇融也不敢再提。公元44年,因大司徒戴涉因所薦舉的人盜金而被下獄,劉秀因三公牽連,才策免竇融大司空之職;到第二年又給竇融加位特進。公元47年,竇融接替陰興行衛尉事,特進如故,又兼領將作大匠。其弟竇友為城門校尉,兄弟並典禁兵。竇融再次請求辭職回鄉,劉秀經常賞賜錢帛,太官也時常送來珍奇膳食。竇友死後,劉秀憐憫竇融年老氣衰,派中常侍、中謁者到竇融臥室勉強勸他進酒食。到了這時,竇氏一門貴顯,有"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與並時。自祖及孫,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數,於親戚、功臣中莫與為比。"劉秀對竇融之恩寵信待不可謂不厚。
公元57年二月光武帝劉秀駕崩,漢明帝劉莊繼皇帝位,他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漢明帝提倡儒學,注重刑名文法,為政苛察,總攬權柄,權不借下;他嚴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對貴戚功臣也多方防範。公元59年,竇融從兄子竇林因罪下獄死;漢明帝劉莊多次下詔責讓竇融,並以西漢竇嬰、田蚡的先例告誡他。竇融惶恐,再次乞骸骨,劉莊命他在家中養病;一年多以後,竇融上衛尉印綬,劉莊賜養牛、上樽酒。竇融任職十餘年,因其年老,子孫放縱胡為,多有不法。後來,他的長子竇穆,依仗權勢,胡作非為,矯陰太后詔,令六安侯劉盱去婦,娶其女為妻。公元62年,劉盱被棄妻家上書告發此事;劉莊大怒,竇穆等免官,家屬受株連而歸故郡,只留竇融於京師。不久,詔諸竇悉還京師,適逢竇融逝世,終年七十八歲,諡號戴侯,劉莊贈送許多錢財幫助辦理喪事。
總結:竇融家族在西漢本就是顯赫的外戚一族,在朝堂變化之中逐漸下沉;竇融在王莽新朝時期正處於年輕時代,行於行伍效命軍前,屬於奉軍令而行的被動時期;在歷經天下起義蜂擁而起中,逐步增長了見識,知曉了大勢,開動了腦筋;安身立命第一的情況下,思謀也更加的遠視。在天下大勢分合征戰中,竇融能守護住河西之地的安穩,也算為黎民造福一方;同時,心中擁有的對漢室的忠誠,明瞭天下大勢的走向;並沒有膨脹出雄霸一方的野心,而是見劉秀為明主,甘願伏身攜五郡投歸。投歸之後不居功自傲,謹小慎微深知安身立命之要義,幸遇劉秀恩寵與信待穩居官場,成為朝堂之中的常青樹,也是活的比較久遠的名臣;他這份遠見卓識確實不一般,這份心境自命不一般。
竇融兒女成人自立朝堂之後,年老的竇融已難以約束他們的言行作為,這也不足為怪;遇到眼明心亮,掌權牢固,毫不放縱輕治的漢明帝劉莊,也是該懲就懲,該照顧就照顧,也算竇融命福之幸。公元60年,劉莊思念中興功臣,乃圖畫二十八將於南宮雲臺(為雲臺二十八將),後並加上竇融與王常、李通、卓茂,共三十二人。弘揚他們為東漢政權立下的汗馬功勞,"竇融歸漢"之功不可磨滅,也成為後世的著名典故;後竇氏一族在東漢又興盛一時,再次成為外戚顯赫之族,也都是竇融的功勞。
原創作者:@說客先生dys123愛好龐雜、中庸之道、趣聊簡史、文化小談、歡迎交流、趣心生活。
參考書籍:《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