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電動汽車界翹楚,特斯拉的吸金能力毋庸置疑。
據特斯拉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特斯拉整體實現營收137.57億美元,同比增長57%,調整後淨利潤為16.18億美元,同比暴漲389%,這份光鮮亮麗的成績單可謂羨煞一眾同行。不過感嘆之餘不禁疑惑,這傢伙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小編今天就以積分、補貼、比特幣為出發點和大家聊聊特斯拉的賺錢之道吧。
積分交易
談到電動汽車,碳積分永遠是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美國的碳積分和國內的雙積分制度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都是為追求實現‘碳中和’背景下推動傳統車企向電動化方向轉型的政策產物,主要內容大抵是要求車企每年透過製造和銷售電動汽車獲得積分,無法達標的車企將面臨處罰,否則就必須向有積分盈餘的主機廠購買積分。
在國內,積分交易同樣進行得如火如荼,只不過和歐美有些迥異的是,國內是按照“雙積分”即《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進行交易的,針對燃油車的節能和新能源車的電耗、續航、電池能量密度等綜合能力,進行系統性的評價積分:若產生負積分將被停止高油耗車型的申報和生產,並需要執行相應的抵償歸零方式,比如用內部的平均燃料消耗量正積分(CAFC)抵消,或購買新能源正積分(NEV)。若產生平均燃料消耗量正積分(CAFC)就可以在本企業或關聯企業進行結轉、受讓,若產生新能源正積分(NEV)就可以結轉、出售。
在電動汽車市場獨領風騷的特斯拉,如今依然穩佔鰲頭,今年第一季度單靠賣積分就盈利5.18億美元,而自2010年至今特斯拉靠賣碳積分累計收入已超過42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271億,要知道這純粹是賣車附加的額外收入,屬於是躺著把錢賺了呀!
高額補貼
在電動汽車補貼方面,特斯拉任第二恐怕沒人能稱第一了吧,特斯拉國際化能進行得如此星移電掣,其中各國/地區的高額補貼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美國,特斯拉20年間拿下的各類政府補貼近30億美元;
在中國,特斯拉僅2020一年間就獲得了21億元的新能源汽車補貼;
在歐洲,歐盟向德國柏林的特斯拉工廠發放的補貼金額高達11.4億歐元。
雖然這些補貼是有前提的,例如上海政府給予補貼的同時,特斯拉上海工廠必須在未來五年內累計投資人民幣140.8億元,向中國繳納22.3億元人民幣的稅款,但瑕不掩瑜,拿到了補貼之後特斯拉本土化速度開始飆升,並迅速搶佔了國內電動車市場。
這裡插一句,可能當初上海政府也沒有預料到特斯拉會有這麼強的統治力,壓得國內一眾新勢力抬不起頭來,原本希望引進來一條鯰魚盤活國內市場,但沒想到遊進水池的是條龍精虎猛的錘頭鯊。
比特幣
埃隆·馬斯克這人對於比特幣的青睞是有目共睹的,他曾經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鼓吹比特幣,毫不吝嗇於表達對比特幣的推崇,而且不出意料,作為身體力行的踐行者,馬斯克直接下場增購比特幣。今年一月,特斯拉斥資購買了價值15億美元的比特幣,並且計劃接受比特幣支付購車訂單。
此訊息傳出後,比特幣瘋漲,到2021年2月20日,比特幣漲至57000美元,總市值衝破一萬億大關,而持有價值15億美元比特幣的特斯拉在此次瘋漲狂潮中獲利至少9.3億美元。要知道特斯拉2020年全年汽車銷售收入不過7.21億美元,這就意味著這次特斯拉投資比特幣的收益要比2020年全年的營收還要高出近30%。
這也難怪有人用魔幻一詞來形容特斯拉這一波騷操作了,真實世界哪能發生這種事。
總結
積分、補貼、比特幣,可能有人會酸特斯拉在‘不務正業’的道路上漸行漸遠。但我們可不能這麼膚淺,拋開現象看本質,以特斯拉為例,不算上積分、補貼、比特幣的收益,單純賣車的話特斯拉的財報不會這麼好看,連特斯拉都是如此,可想而知國內那些專注於造車的新勢力只會更加艱難。
不過挑戰與機遇並存,在這裡祝願自主品牌在能夠造出品質過硬電動汽車的同時,也希望它們多嘗試一下跨界,你看小鵬現在的飛行汽車就不搞得有聲有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