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現生陸地哺乳動物中多樣性最高的有蹄類類群,偶蹄類數量眾多、與人類生活關係密切,其起源研究長期以來備受學界關注。
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的訊息說,該所李茜研究員等人在內蒙古二連盆地約4500萬年前的中始新世地層中發現一類原始偶蹄類化石,經研究建立偶蹄類新屬並命名為“二連豨”,相關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上線發表。
李茜介紹說,在二連盆地新發現的化石材料,其牙齒結構非常簡單,是典型的丘形齒,連線主尖之間的稜脊弱發育。透過詳細的形態學研究,該化石材料與偶蹄類中已知的各個屬種都不盡相同,牙齒結構和一些頭骨特徵上顯示出與緬甸和泰國中、晚始新世地層中發現的一些偶蹄類更為接近,但明顯比它們有更多原始的特徵,因此建立偶蹄類新屬“二連豨”。
進一步的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二連豨”在早期偶蹄類中位於較為基幹的位置。根據“二連豨”完全丘型齒的特點推斷這一類動物很可能以較嫩的植物為食,以避開與動物群中占主導地位的奇蹄類之間的食物競爭。
內蒙古二連盆地伊爾丁曼哈地區地層出露。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李茜指出,內蒙古二連盆地此前已發現大量的奇蹄類、齧齒類及兔形類等化石材料,該盆地內中始新世哺乳動物群的面貌已基本形成,但偶蹄類在該動物群中所佔比例很小,本次“二連豨”的發現及研究,不僅豐富了這一化石動物群的組成,也為認識早期偶蹄類在亞洲的演化,以及探討早期偶蹄類中不同門類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提供了新的線索。
中科院古脊椎所表示,始新世初期不同型別的原始偶蹄類幾乎同時出現在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大陸,這使得偶蹄類的起源顯得撲朔迷離、至今尚未有一致的認識。因此,包括“二連豨”在內的早期偶蹄類化石材料研究,對不斷完善偶蹄類類群認知、理解其具體的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