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雨萌 見習記者 楊潔
日前,《東北全面振興“十四五”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獲批,引發各界期待。而如何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也成為三省一區“大開腦洞”的關鍵。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的多位專家認為,推動東北全面振興,一方面可結合數字經濟的發展,推動東北地區新舊動能轉換;另一方面,要透過產業結構升級和國企改革的持續深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留住“金種子”:
加快數字化轉型是關鍵
近年來,隨著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區域城市群的發展壯大,吸引著部分東北人往外“飛”。
據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及黑龍江省四地區公佈的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相比,截至2020年底,上述四地區的人口數量分別減少2.66%、2.64%、12.31%以及16.87%,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0.27%、-0.27%、-1.31%和-1.83%。
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對記者表示,東北地區以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主,解決其人口和人才淨流出問題雖然無法一蹴而就,但可以從加快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等角度著手,特別是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程序。具體來說,由於東北地區的經濟支柱是以裝備製造、能源、原材料為主的戰略產業以及多家國有骨幹企業,相較於東部等地區來說,這類產業企業的數字化程度較低,推進數字化轉型空間較大。建議可出臺東北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戰略規劃,即根據具體產業特點、運作方式、市場競爭、技術特點等因素,選擇適合東北產業發展的差異化推進模式與路徑方法,加速構建線上線下無界融合的全新產業生態體系,切實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事實上,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及民生改善方面,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而製造業又是我國經濟數字化轉型的重中之重。
國信證券高階研究員張立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可進一步結合數字經濟的發展,推動東北地區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相關企業運用大資料、工業網際網路等加強精準對接、高效生產和統籌調配,疊加工業網際網路、智慧製造等業態的全面數字化轉型,推動相關產業從以資源投入為主的初級製造向以智慧化為特徵的中高階製造轉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口淨流出問題。
練好“內功”:
加快產業結構升級
東北全面振興要跨過人才這道“坎”,歸根結底還是要透過產業結構升級、最佳化營商環境等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方案》指出,要“著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而稍早前的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組長李克強主持召開領導小組會議(以下簡稱“領導小組會議”),研究部署“十四五”時期東北全面振興工作,強調要“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裝備製造等產業升級,壯大新興產業”。
事實上,在加快東北地區產業佈局和結構調整方面,今年鞍鋼重組本鋼這一案例,無疑賺足了眼球。鞍鋼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王義棟此前對記者表示,新鞍鋼的成立,將進一步形成“南有寶武、北有鞍鋼”的鋼鐵產業新格局,為促進東北全面振興發揮央企龍頭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振興東北央地百對企業協作行動”於8月中旬正式啟動,來自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的111戶地方國有企業,與53家中央企業的100戶子企業開展深度對接,以進一步促進資源共享、產業互融。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翁傑明稱,開展央地百對企業協作,要立足東北地區產業門類齊全、基礎較為紮實的實際,央地企業根據所在行業和產業鏈情況,靈活採取橫向、縱向、混合等多種形式開展合作,提高產業集中度,增強市場控制力。此外,要重點圍繞地方國有企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問題開展聯合診斷,從提升精密製造能力、質量管控能力、工程化產業化能力和裝備工藝水平等方面“把脈開方”。具備條件的企業可以透過產權合作、股權投資等多種方式深度合作,積極佈局戰略新興產業。
談及推進東北全面振興,應如何練好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內功”,華興證券(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龐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可從四方面發力:一是充分發揮東北沿海沿邊等區位優勢,打造重點面向東北亞的對外開放新前沿,保障物資、資金、技術、人員在區域內無障礙自由流動和產業鏈在區域內自由延伸,積極參與東北亞經濟迴圈和國際經貿合作;二是結合國家糧食基地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以松嫩平原這一核心地帶為依託,打造大跨度、大範圍的農業產業化、商品現代化的市場化農業基地,保障糧食安全;三是透過科技創新,加快東北地區傳統產業尤其是重大裝備製造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改造升級裝備製造、汽車、石化等傳統優勢產業,將東北地區建設為國家級裝備製造產業基地,運用市場化方法推動最佳化產業叢集佈局;四是加強產學研合作,建立健全留住人才、引入人才、用好人才的機制和政策,努力實現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社會服務、產業發展和經濟進步等目標同步結合。
張立超表示,可以結合東北地區的資源稟賦特點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利用當地國有經濟比重高、工業重點領域技術力量強等特點,加大對戰略裝備和重大技術裝備製造產業的投資改造力度,提升整體制造能力和水平,在保證國家戰略需要的同時,推動東北裝備製造業帶動相關產業振興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也可以結合資本市場的投融資功能,透過改制上市、再融資、併購重組、股債承銷、資產證券化、私募股權基金等多種方式,為東北地區產業發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援。
增厚“家底”:
更大力氣深化改革
國有企業是東北地區厚重的“家底”,對GDP貢獻比重頗大。這也恰恰說明,解決好東北地區國有企業的發展、運作與活力問題,無疑將為東北全面振興進一步“聚人氣、添活力、架橋樑”。
此次《方案》強調,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要“深化改革開放,最佳化營商環境,推動實施一批對東北全面振興具有全域性性影響的重點專案和重大改革舉措”。前述領導小組會議也明確,東北全面振興必須下更大力氣深化改革,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圍繞最佳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吸引更多企業和人才在東北發展。
“解決好東北地區的國企改革問題,是東北全面振興的關鍵環節。”張立超向記者表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要進一步取得突破性進展,即打通國有資本與民營企業融合的制度瓶頸,構建科技驅動引領的體制機制,以中央骨幹創新企業為主導,推動東北地區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邁向中高階,積極退出一批殭屍企業,加速淘汰過剩落後產能,延伸產業鏈,強化要素集聚,凸顯資本集中,為新動能、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騰挪成長空間,形成多點支撐、多業並舉、多元發展的新格局。在此基礎上,要實現政企政資政事三分開,找到國有資本與社會資本深度融合的制度介面與有效治理架構,進一步最佳化營商環境,完成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激發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政策面對於東北全面振興的高度關注以及國資國企改革的持續深化,東北地區的國企改革紅利正在持續釋放。記者從國資委瞭解到,今年上半年,三省一區省級監管企業(65家)和駐當地央企及子企業(4093家)營業收入和所有者權益同比分別增長28%和5%。
“儘管東北地區國資國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成效,但總體上看,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相對滯後,市場化經營機制尚未真正落地生根,產業佈局結構存在短板,企業管理水平仍需提高。”翁傑明日前表示,基於此,要進一步聚焦制約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主要問題,儘快補足短板和不足,採取針對性操作性更強、更加切實有效的措施,有力促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