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位最高,故稱“華蓋”,因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易被邪侵,故又稱“嬌藏”。其主要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宣發和肅降、通調水道,外合皮毛,開竅於鼻。
肺主氣是指人身之氣皆由肺所主管
1、肺主氣與肺的呼吸功能有關:肺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透過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氣,撥出體內的濁氣,吐故納新,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氣通於肺”,就是此意。
2、肺主氣與人體宗氣生成有關:肺與宗氣的生成有密切關係,由肺吸入的清氣與水谷精氣結合而成宗氣,它積於胸中,上出喉嚨以司呼吸,又透過心脈而散佈全身,以營養各臟腑組織,故肺起到了主持一身之氣的作用。《素問・五藏生成篇》說;“諸氣者, 皆屬於肺”。就是指此而言。
3、肺主氣與肺朝百脈有關:所謂“肺朝百脈”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透過經脈而聚會於肺。肺氣能協助心臟調節人體氣血的循行,故有“肺主治節”之說。
因肺的生理和病理特點,其病見於臨床的症狀既多且雜,因此治療方法也不勝列舉。常用之法主要有宣、降、清、溫、補、瀉、潤、斂等。宣可去壅,向外向上屬之,使肺衛暢通。降則降下使肺氣順暢趨下。清、溫是對病之屬性而設,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即清肺熱、溫肺寒;但寒熱有虛實,虛寒宜溫補,實寒宜溫散。虛熱宜清滋,實熱宜清洩。補、瀉是對虛實兩證所設,邪氣盛則實,實則瀉之,瀉法又分瀉火、瀉水、祛痰、逐飲等。肺虛則補之,補法又有補肺陰、補肺陽、補肺氣之分。潤和斂是分別針對肺燥、肺氣耗散而設,潤是潤肺止燥,收斂是收斂肺氣。肺寒而燥宜溫潤,肺熱而燥宜清潤。以上諸法又可根據病情靈活運用。
1、中醫中藥論治肺病:補肺、斂肺、補虛扶正之法
肺虛當用補法,即虛者補之,益肺氣、養肺陰、補肺陽等都屬之,然而肺主氣,肺虛者較多見肺氣虛。外感溫熱之邪多易傷肺陰,或邪去而陰傷。肺氣既虛,不涉及脾氣虛、腎氣虛者甚少。人身之氣相互滋生,虛則相互影響為病。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水谷精微吸收減少,故補肺氣常兼健脾與益腎。
人體陰液是互相補充和滋潤的。肺陰虛不兼肝腎陰虛者亦少。治療時常兼補肝腎之陰。
外感六yin之邪,寒溼屬陰邪,多傷肺之陽氣,以及內傷雜病陽氣虛衰均可見肺陽虛,並且可涉及脾腎陽虛,用藥常兼治脾腎之陽。
肺之血虛雖較少見,但肺與血的關係至為密切。心主血脈,肝藏血,脾統血,腎精化生血,肺氣能間接化生血液,所以從來就有血脫者益其氣、補氣生血之法,一般並不專補肺之血虛,而為氣血雙補,或為肺、脾、腎同治。
斂肺,主要用於肺氣虛弱或氣陽兩虛、氣陰兩虛、肺氣耗散。證見汗出不已,氣隨汗散。以益氣(益氣陽、益氣陰)斂肺同時並用。
補肺法 此法用於肺氣虛證,症見面色白光 白,咳喘無力,神倦少氣,動則氣喘,語音低怯,自汗怕冷,易於感冒,舌質淡,苔薄白,脈弱而無力。該證多由久病咳喘,耗傷肺的功能,其主氣及衛氣功能失職所引起。用《永類鈴方》補肺湯加減以益氣補肺,溫中固表。藥用黃芪,熟地,五味子,白朮,黨參,茯苓。
2、宣通肅降,調理升降之法
宣肺就是宣通肺氣,作用於肺氣壅塞,根據“宣可去壅”而來。張子和曰:“宣者,升而上也”。肺合皮毛,宣肺具有開肺氣、通鼻氣、調氣機、開毛竅、發汗、祛邪外出的作用。
肺氣宜肅降,肅降不利則出現咳喘、痰飲、水腫等,肅為“靜”與“除”之含義,肺氣不降常因熱痰、水飲等停留在肺,如不清除之,則肺氣不能肅降。
宣肺法 此法用於風熱襲肺證,症見咽喉腫痛,口渴引飲,咳嗽痰稠,鼻塞流涕,發熱,微惡風寒,氣喘息粗,咳引胸痛,舌邊尖紅,苔黃,脈浮滑數,該證多因氣候溫暖多風,起居不慎,或是正氣下降,感受風熱之邪侵襲肺系而致。用《溫病條辨》銀翹散加減以宣肺化痰,疏風清熱。藥用銀花,連翹,荊芥,薄荷(後下),蘆根,黃芩,牛蒡子,桑葉。
3、溫肺、潤燥,攻補兼施之法
溫肺是祛肺中寒邪,本“寒者溫之”之旨,肺中寒邪則用溫肺法。肺寒常導致肺氣不利,痰飲內生,或水氣射肺。治療常兼以溫肺化痰,溫肺解毒解毒。
潤肺是治肺之燥證,即“燥者潤之”之意。燥屬陽邪,有外燥內燥之分。外燥為外因燥邪傷肺,傷津耗液;內燥則為肺陰不足,肺津受損。肺寒與肺陽虛不同,肺陽虛純屬內傷虛證,用補益陽氣之法;肺寒則為陽不足而為寒邪所侵,治療以溫肺散寒法。溫肺與潤肺有補虛有祛邪,屬攻補兼施之法。
潤肺法 此法用於肺陰虛證,症見顴紅,形體消瘦,口乾咽燥,聲音嘶啞,乾咳少痰,喘咳或痰中帶血,五心煩熱,午後潮熱,盜汗,少寐多夢,胸部隱痛,舌紅少津,脈細數。該證多由咳嗽日久,損傷肺陰,失於清肅,虛熱內生引起。用《重樓玉鑰》養陰清肺湯加減以養陰潤肺,益氣生津。藥用生地,麥冬(抽心),貝母,丹皮,甘草,百合,沙參,阿膠,玉竹。
注:治療謹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