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中國最成功的外來物種。
自西亞傳入後,便如中國文化一樣,具有了強大的包容性。就拿麵條來說,從西到東,從北到南,一碗麵在中國人的手中玩出了花。用手抻的叫拉麵,拿刀切的叫切面,以床子(帶漏孔的特製麵食加工器具)壓的叫餄餎。在北(方)頂臊子,在南(方)上澆頭。正應了那句話,麵條很隨性,澆上哪兒的料就是哪兒的味。
形狀上的不同,臊子、澆頭上的差異,依然無法滿足人們對面條更進一步的追求和探索,因為就麵條本身來講,它畢竟還是一碗白坯面(白麵條),如何讓麵條本身的顏色更豐富,人們動起了腦筋。
這便有了綠菜面。
綠菜面,也就是以綠菜汁和麵做成的麵條,現如今多為菠菜面,也有以苜蓿、油菜葉、刺荊等綠葉取汁和麵的。製作時先把要用的蔬菜切碎,加入少量的鹽(可使菜更加翠綠)放到籠裡蒸熟取出。除了蒸,也可把綠菜放到開水鍋中焯熟,如果想吃的更營養,貌似放籠裡蒸更能減少營養成分的流失。
蒸熟或焯熟(得切切)的綠菜可以直接和麵,講究一些的可以用攪拌機把熟綠菜打成汁,再講究一些的話,可以把打的綠菜汁再過濾一番,不過,我覺得這樣的話,做出的綠菜面少了一種質感和層次感。
熟綠菜或綠菜汁準備好了,和麵粉按照比例揉勻和好,記得多揉幾遍,軟硬和擀麵條的面相同,揉到面、菜均不沾手為宜。麵糰稍醒片刻。然後像擀麵條那樣擀薄切細,你若喜歡吃寬面,切寬切片隨你。之後下到鍋裡兩煎即可撈出,盛到碗中,拌上臊子,美哉!也可拌上油,晾冷吃涼麵。
綠菜面晾冷吃涼麵,讓人不禁想到了唐代的“槐葉冷淘”,即一種過水涼麵,其以槐葉汁和麵做成麵條,煮熟之後,放在冰水或井水中浸後而成,有“經齒冷於雪”之感。炎炎夏日,吃上一碗槐葉冷淘,清涼爽口,清熱消渴,也難怪大詩人杜甫吃完“冷淘”後,禁不住要作詩(《槐葉冷淘》)一首:
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
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
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
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
願隨金騕褭,走置錦屠蘇。
路遠思恐泥,興深終不渝。
獻芹則小小,薦藻明區區。
萬里露寒殿,開冰清玉壺。
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
想了解更多飲食背後的故事,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味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