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喜歡談內勁,而且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所以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甚至互相掐來掐去,沒個消停。
有人說是一種很神秘的勁,可以打人於無形,可以用意打,可以丹田氣打,可以神打……總之,挺邪乎,與普通人的認知不同,與力學原理也不同,是中國特有的、內家拳特有的一種神秘力量,似乎想一想人就受傷了。
我認為,內勁只是為了把力細分。細分是為了表達。就像古人把馬分為很多種一樣,根據不同花紋、根據不同馬毛、根據不同區域、根據不同用途……
內勁是一種勁,這是錯不了的,否則就沒有邏輯了,沒有邏輯還講個啥?你講你的,我講我的,無名無實,導致不可知,不可論。
因此,內勁是區別於外力的。以前是沒有勁和力的分別的,王宗嶽的拳論中還是用“力”,不是用“勁”,現在人們已經習慣了把內力稱為“勁”、“內勁”,把其它力稱為力或外力、本力、拙力等。
內勁這個概念我曾寫過多篇文章談它,多次給它定義,但總感覺還有不盡之意,這說明我對內勁的認識也是一直在變化的。
很多種力糾纏在一起,想理清它們很難,想表達得清楚也很難。表達清楚了,別人聽明白很難。不是它模糊,是它們的界限不是那麼清晰,有時候有交叉和重疊關係。因此說這個的時候,讀者可能理解到另一個了,這樣就產生分歧了。
本力是人體本有的力,與身體本來的重量、質量、頭腦靈活、身體固有的敏捷等有關,無所謂巧不巧、拙不拙,因為都是相對而言的——相對另一個人可能是巧的,也可能是拙的。但相對自己訓練後是拙的,所以有時會把它也稱為外力。相對拙笨的動作又是巧的,更反常的是有可能未學時還不笨,學了更笨了。無論巧拙,本質和根本都是本力。
拙力不言而喻,是相對巧力而言的,它與巧力相對,但與本力還是扯不清,因為它的根本還是本力。
弄明白了以上道理,再來分析內力似乎就容易一點了。
比較統一的認識是內三合的力是內力。
《道德經》認為“心使力曰強”,有的拳論也說“以心使氣”。陳鑫先生《圖說》中說“勁,即氣之發於心者,得其中正則為中氣”;“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其勁皆發於心,內入於骨縫,外達於肌膚,是一股,非為幾股。”
我一直認為內勁的一個特徵就是有目的,有意識,有針對性的訓練過的勁。有目的、有意識就是心與力合,就是心使氣。古人把力氣合用,有時表達會以氣代力,這也是很多人誤以為氣能打人的原因。因此,練拳的時候要用心練,不能聽音樂,不能跟著感覺走,更不能走神。
有目的、有意識、針對性,在武術中當然就是技擊術了,它的第二個特徵就是與著法結合,因此看上去與技術分不開,有技術才巧,沒技術就拙,技術好內勁就大,技術不好內勁就小。勁已經不再像本力那樣只是一種力量,一種能量,而是一種能力了,比單純的本力多了一些東西。綜上,我認為內力不僅僅是內三合,而是六合。
內勁還有一個比較狹隘的特徵,就是它是身體內部流動的力,從手到腳,從腳到手,不需要拉開距離再發力,它在身體內部完成加速度。它透過身體的收縮膨脹,特別是立體螺旋而不需要橫向的距離。這種技術可以做貼身靠,可以身挨身打人,手挨身打人。最優之處就是摔,能在原地發力,不需要蓄而後發。
“心使力”、“以心使氣”、“發之於心”等很容易使人迷惑,實際上就是“心為帥,意為旗,力為先鋒”,就是心指揮力,不是用心意打人。因此,有一些人理解謬誤是因為誤解,有一些人是故弄玄虛,還有一些人當然是人云亦云。
綜上所述,其實外家拳和其它技擊也有內力,它們也是有目的、有意識、有針對地訓練擊技。只不過它們是把力和速度作為重點,所以在技術上不像內家拳這麼往細處追求,反而是撿了西瓜。而內家拳現在是在撿芝麻,對西瓜反而極度不屑。正確的態度是內外兼修,既撿西瓜,又撿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