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在超市見到過這樣一個場景,孩子拿著超市的杯子玩,不小心掉在了地上,一地碎玻璃。旁邊的超市工作人員見狀,趕忙上前去,原本她是打算上去收拾碎玻璃,以免傷到人。
可是孩子媽媽見狀,似乎是有些心虛,大聲對著工作人員呵斥,責怪對方怎麼把玻璃杯放在那麼低的地方,萬一孩子受傷了就是超市的責任?
這一頓責罵下來,超市人員一臉懵,孩子也是在旁邊呆滯地看著媽媽。
最終超市的經理來,才解決了這件事,索性孩子沒受什麼傷,只是見識到了“溫柔”媽媽的另一面有些會不過神兒而已。
這位媽媽的情緒看似蠻不講理,其實只是心虛,內心不願意面對自己沒有照顧好孩子的過失,於是將這一切都怪罪到工作人員的頭上。
生活中,我們常見這種突發情況,而如何處理就體現出了一個人的層級。
一、以人為主,先人後事
在學生時代,一位轉學生小單令我印象很深,她為人處事的方式,體現出來的素質,完全勝過同齡人。
當時寢室中還在使用熱水瓶,當時幾個室友在一起玩鬧,大家玩得正起勁兒,就聽“砰”的一聲,原來是小李不小心,踢倒了小單的水瓶,碎玻璃熱水撒了一地。
大家瞬間安靜下來,小單快速反應過來,第一句先是關切地問小李他們有沒有被燙到,大家這才回過神兒來,所幸都沒有受傷,小李低著頭,有些不好意思,畢竟自己不小心打碎了別人的東西,小單倒是很大方,表示只要人沒事就好。
後來,小李悄悄對我說,當時她真的很心虛,擔心小單會責怪她。因為她從小一旦惹禍,必然會遭到父母的責罵,像這樣不僅沒有指責,反而是關切,這令小李很感動。兩人後來的關係也越來越好。
如今看來,這樣的處理方式才是最恰達的,可是在十幾歲的年紀時,真的很少有人能做到。
二、先解決問題,再追究責任
最近新搬來的鄰居是一對小夫妻,本就不隔音的牆,在他們刻意提高音量的時候,清晰的話語想聽不見都難。
原來是女人在陪孩子玩,時不時是一陣歡笑聲,可突然就傳來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和女人慌亂地找東西的聲音。沒一會兒,就聽到男人大罵聲:“你是怎麼看孩子的!……”
然後是女人大聲辯解:“我也不是故意的啊!這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後媽!”
男人又罵罵咧咧,孩子繼續哭,女人一邊哄著孩子,一邊也生氣了,大罵丈夫:”你可別說了!趕緊換衣服,上醫院啊!“
男人這才罷休,很快隔壁就沒了聲音。
遇事不先解決,而是忙著責怪,這似乎是很多人的常態反應。尤其是在責任不清的時候,大家似乎都在忙著或推卸責任,責怪別人,很少將注意力放在當下,該如何解決當下的問題。而很多問題一旦發生就需要爭分奪秒去解決,否則一旦錯過機會,後果不堪設想。
三、緊急時刻人的層次
碰到突發的糟糕事情,一個人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反應了這個人的層次。
都怪你!都是你的錯!你怎麼能這樣做!不是我!等,這些句子都是反應了說話者不敢擔責,害怕出錯,喜歡推卸責任的心理。
這種人你千萬別指望他能做什麼大事,否則辦砸了也是別人的錯。
喜歡推卸責任,盯著別人過錯的人,很難看到自己的問題,也很難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