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上一篇中孩子的教育話題談起,我們都知道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幫助孩子及早的樹立志向【身份—成為怎樣的自己】是非常必要的,換句話說,縱使孟母完成了三遷【環境層次上的變化】,如果沒有孟子自身的志向追求,也很難成就偉人大業。這份志向感,是有方向的,也十分有牽引力,它在潛意識層面影響我們的關注點,聚焦我們的精力,在潛移默化中對世間的各種資訊加以篩選。“你想成為什麼樣子?你想成為誰?”這樣的哲學意味的話題,無論年幼還是年長都在做出思考並下意識的做著回答。我們的志向在哪裡?我們的目標在哪裡,我們的結果就在哪裡!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收穫。
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育兒經:先成人後成才,先做人後做事等,都是對孩子【信念&價值觀】層面的教育態度,而我們所抱持的這些教育觀念,就是我們自己在這系列事務上的信念,也是為了成就這樣一份成功父母志向【身份】所秉持的信念。我們認同這個信念,就會有一種確信的感覺,而這種確信的感覺將給我們以力量。那些在路上步履匆匆的人,一定是方向明確且確信的人,那些猶豫蹣跚、左顧右盼的人,多半是沒有明確目標,或有目標但卻不怎麼認同的人。
當我們在探討以上這些話題時,我們在探討什麼?是育兒經嗎?是目標嗎?這些都對,卻也不完全對,更深處來說,我們在探討一種美好的生活的期許,我們希望這這類探討中,找到共鳴(獲得認同感),找到有效的方法(技能提升,助力美好未來達成),獲得關注/點贊(獲得價值增長)。即使你是閒來無事,純粹是打發時間而點進了此篇文章,依然很積極意義(至少驅離了百無聊賴)。這種期許感,含著方向、標準屬性,即我期待做什麼,做成什麼樣。
在我們的身邊有一種資源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對所有人都公平的流逝著,這就是時間。在時間這一維度上,人人平等,每一個時間的有效單位裡,每個人都在進行著——行為。吃飯是行為、睡覺是行為、工作是行為、學習是行為,一切都是行為。每一個行為如果想要發生,必須要使用時間,而每個時間上也一定承載著行為、必然發生行為。即便,你期待的行為沒有在這個時間上發生,也有其他的行為發生。
每個人行為的發生都有指向,或暗或明。意識清晰時,行為背後均有一份期冀,即使在意識不清的睡夢中,也難逃日裡所思。
同樣,這些行為背後一定存有一份或明或暗的動機,你可能是下意識做出的某一行為,也可以是有意識的做出。當我們靜下來回觀內心的時候,你一定可以覺察到那份或濃或淡的期許(動機),具體表徵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又一目標。
目標常被我們談起,但真的理解目標,或思考過目標本質是什麼的人,卻少之又少。
百科有這樣的解釋:目標是漢語詞彙,漢語拼音為mù biāo,意思是指的是射擊、攻擊或尋求的物件,也指想要達到的境地或標準。如:沈從文《題記》:“由我自己說來,我所有的作品,都還只能說是一個開端,遠遠沒有達到我的目標。”
目標是對活動預期結果的主觀設想,是在頭腦中形成的一種主觀意識形態,也是活動的預期目的,為活動指明方向。具有維繫組織各個方面關係構成系統組織方向核心的作用。
當下人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選擇可以很多,在便利生活、豐富人生的同時,也讓人陷入諸多困境,在諸多選擇面前糾纏、焦慮,干擾因素太多極大的考驗著我們的專注力。我們很多人越來越覺得生活的目標很多,但多數都完成的不怎麼樣,我害怕拖延,我煩惱懶惰,但我們似蜜蜂般勤勞忙碌,又似無頭蒼蠅一樣亂飛亂撞,卻每每奮鬥一天之後深感身心俱疲,卻又勞而無功。你是否夠也常有如此的感覺?
(如果有的話,可以在下面評論留言,我將會在後續文章中給予措施探討)
如何解決這樣的困局呢?目標制訂、管理等相關話題,就如同我們的情緒一般,時刻都有,但卻很難駕馭。下面,我們就用幾篇文字來做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