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和西方社會的本質不同是什麼?
我們先看兩個例子。在14—15世紀,隨著新航路的開闢,世界商路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羊毛和毛紡織業迅速發展,英國的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透過暴力手段,將農民、牧民從自己的土地上趕走,強佔他們的土地,並把土地圈起來,形成私有的大農場和大牧場,這就是英國的“圈地運動”。
到了16—17世紀,“圈地運動”進一步高漲,而英國政府不僅不阻止,甚至透過公開立法的形式,鼓勵貴族們強佔土地,將“圈地運動”合法化,在當時,英國底層農民被強佔了約600多萬英畝的土地,農民卻未得到一分錢的補償。
這項在我們看來如同強盜的行為,一直持續到19世紀40年代才結束,隨後,這些被強佔的土地以“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名義被固定了下來,事實上,不僅是英國,在德意志、荷蘭、法國、丹麥等歐洲國家都出現過“圈地運動”,英國只是最典型、也是規模最大的那一個。
再來看看中國社會對於土地的態度。
從春秋時期的“初稅畝”制度開始,我們一直走在保障農民土地的道路上,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獎勵耕織,漢朝時,實行編戶制度,隋唐時,實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國家的土地),再到後來的屯田制和“王安石變法”,再到利用佔田制、課田制抑制土地兼併,在我國古代,除了宋代以外,幾乎歷朝歷代都在“耕者有其田”方面下足了功夫。
就算髮生水旱災害、糧食歉收的情況下,農民自願買賣土地給地主,換取衣食謀生,但起碼還有合約在,還遵循著法律的“規定”,你什麼時候見過我們出臺法律鼓勵地主強佔農民土地的,還不給一分錢?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在人才流動上,從戰國時期開始,“商鞅變法”確立了12級軍功制度,打破貴族權力的世襲罔替,秦國的任何一個老百姓,只要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立下戰功,就能獲得軍功,甚至達到封侯的高度,結果也很明顯,秦國統一了六國。
漢朝時,更是建立了一整套的選拔人才制度,包括察舉制、舉薦制、考試任命制等,終於在隋唐時期,我們確立了科舉制度,從“鄉試”、“省試”、“殿試”,多少寒門學子“鯉魚跳龍門”,實現“人生逆襲”,科舉制一直沿用了1200多年,並一度影響到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周邊國家。
即便現在,我們也一直致力於教育公平,不管你是農民工的孩子,還是總裁的孩子,所有學校在基礎建設、教師編制、裝置採購上的補貼毫無差別,都是按照學生數量給予平等的政府補貼。我們的九年義務教育甚至落實到立法上,任何人無權剝奪孩子的受教育機會,學雜費一直免除到初中階段,對建檔立卡的困難學生,可以免除到高中階段,高考更是全國最為嚴格、不容任何權力插手的考試。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只要努力,任何人都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西方國家呢?在人才選用上,拿英國來說,從小學開始,貴族子弟在私立學校享受著最好的教育,而平民子女只有在政府學校渾渾噩噩,這樣的模式一直持續到大學,就算貧民考上大學,高昂的學費也讓人望而卻步。
十幾年前,某社會機構透過調研發現,英國的社會階層在幾百年來幾乎沒有發生任何變化,貴族依然是貴族,平民仍舊是平民,八百年前的大種姓,如蒙哥馬利、達希、曼德威等家族,在如今仍然身居高位,活躍在政、商、醫療、金融等圈子。這就是盎克魯撒克遜人的“叢林法則”,讓富人更富,窮人更窮。
很多人說美國的教育好,在美國的移民區,許多高中畢業生的英語和數學根本達不到該有的受教育水平,這些畢業生從學校出來後,甚至連普通的流水線崗位都難以勝任。很多人說美國的大學好,但美國的大學學費基本在5萬美元以上,而且富人可以透過捐贈的方式,子女可以直接入校,這也是越來越多的富人熱衷給美國大學捐錢的原因。
中國社會和西方社會的最本質的不同是什麼,公平、公平,還是公平!
這也是中國文明能夠5000年綿延不絕的關鍵所在,一個社會的發展,最怕的是什麼,一個是財富過於集中,貧富差距過大,一個是階級固化、人才難以流動。當財富集中到一定程度,最基層的平民連最基本的消費品都買不起,資產階級生產的商品賣給誰?假如我們窮得飯都吃不飽,就算蘋果手機200塊錢一個,你會去買嗎?當人才被牢牢限制在底層,統治階級永遠保持統治地位,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社會將失去所有活力。
那麼,為什麼英、美等西方國家在不公平的社會制度下,還能歷經幾個世紀而不崩潰呢?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掠奪,在英國還是世界霸主時期,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他們透過征服和奴役,將一個個殖民地變成自己的原料產地和勞動力市場,不管是對非洲,還是美洲的印第安人,再或者是印度人,用整個大洲的資源供養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很難有“崩潰”的理由,拿印度來說,在當時的人口是英國的十倍還多,土地、煤炭、勞動力樣樣豐富,英國透過這樣的殖民地,在國內的“蛋糕”不足的情況下,透過掠奪將“蛋糕”做大做強,維持國內的穩定。
美國何嘗不是一樣,透過一張綠色的紙片收割全球,在往期,我們對美國的“產業空心化”有過介紹,美國目前製造業產生的GDP不足國家總量的十分之一,在去年,美國的貿易逆差達6787億美元,什麼意思,這是美國跟世界各國做生意“賠的錢”,相當於虧掉了兩個馬來西亞一年創造的國家財富。
也是在去年,美國瘋狂印鈔,向全球輸送了超過5萬億美元,相當於兩個印度一年的GDP,如今,美債已經超過28萬億。想一想,如果美國沒有印鈔的“能力”,沒有“欠錢不還”的“特權”,換成一個普通國家,恐怕早已“崩潰”。
但一個國家走掠奪的“捷徑”能走多遠?拿現在的英國來說,失去世界霸主地位後,英國的GDP不斷下降,去年只有2.71萬億美元,而我們廣東省就超1.6萬億美元,法國曾經也是霸主,目前還不如英國,去年GDP只有2.63萬億美元。
那我們國家在和美國“博弈”中的底牌是什麼?還是公平,也叫做共同富裕。
目前,我們還有巨大的消費潛力沒有釋放,如果我們將全民的消費能力提升20%,我們的GDP將增加多少?不妨再大膽一些,如果我們實現了共同富裕,又是什麼概念?在去年,我們的GDP總量超14萬億美元,佔全球的17%左右,如果我們共同富裕後,GDP基本可佔據全球的30%甚至40%,到了那時,美元還是世界貨幣嗎?世界各國還會用美元計算GDP嗎?
如何實現共同富裕呢?重點在三次分配上。
第一次分配是市場分配,也就是工資和勞動收入,第二次是國家財政分配,以富裕地區的財政補貼落後地區。比如西部大開發、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第三次分配最關鍵,那就是社會主體的自主分配,自發地對貧困地區進行捐助、幫扶,也叫作慈善。
拋開第一次分配不說,在第二次分配上,國家下了很多功夫,我們在鄉村修路架橋、因地制宜、科研攻關、派駐幹部扶貧,給困難群眾提供了許多的就業機會。在三次分配上,我們也看到了曙光,比如疫情期間,多少企業捐款捐物、不計得失,在洪災期間,有的企業甚至拿出一年的盈利全力支援災區,各行各業的愛心群眾也廣泛參與,形成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良好局面。
對於這些愛心企業,廣大的消費者紛紛搶購旗下商品,形成了企業盈利反哺社會,獲得消費者認同、助力企業發展的正迴圈,接下來,在價值觀上,我們如果能做到讓這些愛心企業越來越多,讓正能量的、對社會發展有突出貢獻的人物越來越火的時候,想必就是我們實現共同富裕不遠的時候,這也是我們提出核心價值觀的用意所在。
古往今來,我們一直致力於實現社會公平和人民安居樂業,這既是我們的願景和追求,也是我們對抗霸權的有力武器,有這張底牌在,不管我們面對什麼對手,都不會將我們擊垮,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屬於古老東方的偉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