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物故事,憶兵團往事
一件軍大衣、一把坎土曼、一盞馬燈...
一件件老物件
銘刻著六十餘年前兵團人的生活印記
這些帶著歲月溫度的老物件
背後承載著的感人故事,卻少為人知……
01 一件296塊補丁的軍大衣
這件上世紀50年代軍墾戰士穿過的軍大衣,擁有著296塊補丁。
外表的綠色已被洗的發白,衣袖也因為一層又一層的補丁變得僵硬。
這件296塊補丁的軍大衣,正是兵團建設初期戰士的縮影。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後,王震帶領部隊節衣縮食,艱苦創業。部隊一年兩套單軍裝改為一套,一年一套棉衣改為三年一套,兩件襯衣減為一件,四個口袋的衣服變成兩個口袋,連帽簷都取消了,以此節約資金,支援經濟建設。
每人、每年從穿衣上的節省用錢全部支援新疆建設,方才建起了新疆的第一批工礦企業,為新疆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02 一把坎土曼
上世紀50年代初,戰士們初入新疆開墾建設,用炮彈皮和廢鐵打製了一把把又厚又重的坎土曼。
“一根木棍,一塊鐵板,
結構簡單,用途廣泛。
它是軍墾的武器,它是我們野餐的飯碗。
走出地窩子,挺進戈壁灘。
為了明天,為了賽江南,
向大漠進軍,向荒原宣戰。
我們披荊斬棘,高舉傳統坎土曼
我們是一往無前的坎土曼兵團。”
坎土曼一物可堪多用。
在田頭吃飯時,洗淨坎土曼上的泥沙,就可將其當飯碗。
用坎土曼砍上幾根木柱釘在地上,支上鋪板,輕而易舉地便支起一張床。
用著比鐵鍬更為原始的坎土曼,軍墾戰士將荒蕪的戈壁沙漠變成了今天的千頃林帶、萬頃良田。
03 照亮歲月的馬燈
馬燈是兵團人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照明工具。它以煤油作燈油,再配上一根燈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以防止風將燈吹滅,夜行時可掛在馬身上,所以叫作馬燈。
相比於燈光昏暗、油煙味兒沖鼻子的煤油燈,馬燈更為便攜明亮,總出現在最辛苦最操心的崗位上。
炊事班的燈一夜不熄;
放水泡荒的戰士提著馬燈在荒野中跟著水走;
樹幹上高懸的馬燈一夜不滅,是怕夜歸的戰士迷路找不到地窩子……
馬燈照亮了兵團人不斷前行的征程,更是兵團人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
老物件承載著一段段兵團的珍貴記憶。
更記錄著兵團人不可磨滅的紅色情懷。
雄關漫道,征程彌堅。
兵團文化始終不滅。
兵團精神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