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76年,一個叫奧多亞克的蠻族將領,向歐洲文明的心臟、永恆之城—羅馬,緩緩刺入了最後一劍。
羅馬,這座歐州的文明心臟,在經歷了近百多年的衝擊、劫奪、錘敲之後,終於平靜地停止了跳動。
在人類歷史上,很少有哪座城市像羅馬一樣,歷史悠長,成為一個文明與民族生命週期的典型象徵。
更少有一座城市像羅馬一樣,一經埋沒,就成為一個文明時代終結的符號。
永恆之城的徹底失陷,是西羅馬帝國的終結,也是歐洲古代史的結束,漫長的中世紀就此開篇。
雖然隔著亞得亞海的東羅馬帝國仍將屹立千年,但她只是偉大羅馬的遺蛻。一個已經東方化的西方文明,一個失去文化之魂的無心帝國,一個在上千年曆史中,被反覆錘擊的僵軟巨人。
無論歷史上有多少爭論,公元476年,當羅馬迎來自已的第一個蠻族之王奧多亞克時,一個文明結束了,一部史詩終結了。羅馬城的陷落成為羅馬帝國失敗的標誌。
屬於羅馬人的光榮時代,結束了。在一千年裡,羅馬人,從亞平寧腹地的歷史邊緣地出發,一步一步走向西方歷史舞臺的中心,成為西方文明乃至人類歷史舞臺上最光茫耀眼的巨星主角。現在,羅馬的主角時代,結束了。
一個在一千年的時光裡,不斷征服、進取、侵略,完成西方世界第一次統一形式的大帝國,為什麼會在公元476年最終被歷史無情的掏心摘首,肢解碎滅呢?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棄子,本期《羅馬帝國的滅亡》我們來探討這個人類歷史的橫亙之謎,爸爸們扣1上車,上車的都是爸爸。
一、[1] 亡於地理說
有人說,羅馬敗於空間。在羅馬帝國的鼎盛期,他的國土覆蓋了我們現在所知的英國,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義大利,德國,希臘,賽爾維亞,土耳其,亞美尼亞,喬治亞,敘利亞,埃及,埃賽俄比亞,摩落哥。
因為如此廣闊的國土,在古代的治理水平下,很難實現有效的統一管理。所以,普遍有觀點認為,羅馬敗於地盤太大。
但問題是,如果這些區域很難被管理駕馭,那麼羅馬又是如何在最初的階段,去實現艱難征服的呢?征服自已管理不到的區域,他的征服動機又是什麼?
並且,羅馬使用了行省制度。在羅馬衰落時期,雖然邊疆行省開始逐步瓦解,但羅馬已經在阿非利加、高盧和不列顛群島上進行了數百年以上的統治。如果廣大國土不能被管理,那麼之前幾百年的統治又證明了什麼?
顯然,簡單一句古代治理水平管不了那麼大的地盤,很難站住腳。
所以有第二種觀點說,羅馬是敗於“地理開放”。
地盤大不怕,比如中國,怕就怕地盤是敞開了的。不同於中國東臨大海、北築長城、西隔大漠、南阻群山,是一個閉合的疆域。
環地中海地區,特別是羅馬後期的統治中心希臘和小亞細亞區域,卻是人類文明的交通環島,萬國通衢。
亞述,赫梯,波期,埃及,迦太基----無數古代民族在這裡來來往往,或者路過,或者上門,或者安居。每一次都是人類民族為了生存空間及其統治權的殘酷激情戲碼。
當羅馬佔領了人類的中央交通環島和更廣大的區域,不可避免的要承受後來新興民族的衝擊,也就是羅馬人口中的蠻族。
但是羅馬從一座七丘之城開始,先統一亞平寧,然後西伐西班牙,南霸地中海,東服敘利亞,從一個封閉的內陸小邦,成為放射世界的征服者。
可是,羅馬不一直都是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嗎?為什麼相對弱小的羅馬共和國時代,沒有受到開放性地理環境的衝擊,而在成為世界頭號巨人的時代,卻無法承受開放性地理環境的衝擊了呢?
於是有了第三種觀點。
二、[2] 放蕩的上帝之城
第三種觀點說,羅馬敗於驕奢淫逸,像我國曆史上的歷朝歷代一樣。立國初期艱貞勤勞尚武奮鬥的品格會在接下來的守業時代,被安逸享樂的社會風氣逐步消磨。
羅馬人也是一樣,安逸享樂、放縱慾望的社會風氣,[3] 讓不可戰勝的羅馬人,成為被戰勝的羅馬人。
這派觀點認為,統治民族的腐化,是羅馬失敗的根源。
但是人們好像忘記了,羅馬人,從來不是一個封閉的概念。從公元前753年4月21日,被遺棄的狼孩羅幕路斯在七臺河邊,建立羅馬的那一天起,羅馬人就不斷吸收和融化征服周邊部族成為羅馬人的一部份。
而縱情享樂,視人類之本能為自然之慾望,並進一步神祇化加以膜拜崇敬,一直是希臘羅馬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
在羅馬諸神,希臘諸神的譜系與神格中。從宙斯到阿佛洛狄忒,從朱位元到維納斯,人們顯然能看到羅馬希臘時代人性享樂主義的滔滔巨流與神靈證佑。1748年,龐貝古城被發現,大量的浴池壁畫,享樂主義的城市基建,從感官上震撼了當時被宗教道德觀念綁縛的人們,人們驚訝於古代羅馬人的道德行為的開放與赤裸裸的生活表達。龐培時代,是羅馬三巨頭的時代,是羅馬共和國蒸蒸向上的時代。也是羅馬人縱情享逸的時代,拼命征服、拼命打仗、拼命享樂構成了羅馬人生活的主調。
這就很像中國古代的孟子去見齊王,勸齊王幹一番爭震霸天下的大事業,齊王卻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意思是,我有毛病,我又喜歡女人又喜歡錢,幹不了大事。孟子卻說,不礙事,這些小節,不妨礙你幹一番大事業。
慾望,只有在禁慾的宗教時代,被視為邪惡和羞恥。但無論人類的古典時期和現代社會,慾望享樂,都在事實上成為了促進人類社會繁榮的“人性催化劑”。你認同嗎?
沒有慾望,就沒有繁榮,沒有慾望,就沒有整體人類的進步。對於個人如此,對於民族也是如此。
羅馬人敗於享樂的觀點,是最流行的觀點。而這個觀點在歷史上之所以流行,其根本原因除了一定的合理性外,還因為有一個偉大的人寫了本偉大的書——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
公元410年,羅馬經歷了建城以來的最大一次浩劫,東哥特人阿里亞克,帶領蠻族士兵,洗劫了羅馬。奧古斯丁為了解釋已被國教化的宗教為什麼沒有庇佑羅馬城,提出了羅馬的放蕩生活是羅馬人遭受苦難的源頭之因。
在宗教統治的中世紀裡,這個宗教立場的觀點,成為了歷史上最廣為人知也最被人們接受的觀點。其實就是甩鍋。
三、[4] 蠻族之力
關於羅馬的失敗,還有一個直觀的答案:蠻族打敗了羅馬人。
這是最顯而易見的事實。在帝國成立之後,羅馬一直面臨著邊境危機的挑戰。凜冬北境的日耳曼人,流沙東境的波斯人,地中海南境的汪達爾人,荒遠西境的凱爾特人和撒克遜人,還有從東北部斜次殺出的哥特人、匈人。
每個牛逼的羅馬皇帝,都在更大程度上是武皇帝,不是文皇帝,都是上馬掃狂蠻的傑出統帥。深宮婦人陪伴的的統治者,在羅馬當時與後世的口碑中,都是庸諾與無能的代稱。
而更顯而易見的直觀事實是:羅馬是蠻族攻破的。無論是給羅馬帶來致命浩劫的阿里亞克,還是終結羅馬的奧多亞克,都是一個表面上顯明的蠻族獵殺印記。
而歷史真的是這樣的嗎?如果歷史,僅從最表面的事件,就能得出最根本的結論,那麼歷史也就不會被稱之為深刻了。所以,這也許是一個表面的答案。
並且這個答案裡,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破綻:無論是奧多亞克,還是阿里亞克,他們的表面蠻族身份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受僱於羅馬的僱傭軍,名義上接受羅馬統治的臣民。
他們是半蠻族,半羅馬人,他們是正在走向羅馬化的未來羅馬人,並不是完全境外的蠻族。
歷史之所以深刻,就在於表面的事件之下,有著更深層次的人類社會發展、生存、勝利、失敗的基本法則。
所以,羅馬人被打敗的更根本原因,另有說法。
四、夭折的羅馬民族
那麼人類歷史上萬國興衰,百族興替的根本法則是什麼呢?
王朝,國家,政權,社會,這些都是人類集合在一起生活的表面形式,王朝會換代,國家有興衰,政權會更迭,社會會轉型,在這種社會集合的表現形式之下更恆久更穩定的一個概念是民族。
人類競爭汰滅,生存競賽的最根本的主角與參與者是民族。民族是時間概念但超越時間,是空間概念又超越空間。是人的生命概念但又代代相續,超越生死。
有不朽的民族,才有不朽的歷史。有常青的民族,才有常青的文明。
羅馬人被打敗的一個根本原因是,在一千年的時間裡,他們征服,他們吸納,他們同化。他們化敵為友,他們兼併地中海,他們一統西方天下。
他們創造了偉大的羅馬城,偉大的羅馬帝國,偉大的羅馬文明。他們在人類古典社會,創造了“我是羅馬人”這一最具有光榮與身份尊嚴感的社會身份。
當凱撒遠征高盧,宣佈蠻族為羅馬人的朋友時,意味著和平與庇護。當東方小亞細亞地區的保羅自稱為我是羅馬人的時候,意味著他將受到法律和社會的特別保護。
從王國,到共和國,再到帝國,歷經一千年的時間,羅馬人的人數在增加,地位在提升。成為羅馬人,意味著有面包也有馬戲。羅馬人作為一種社會身份和政治身份,意味著某種程度的特權公民。
但羅馬,並沒有繼續發展出一個羅馬民族。沒有在一個6千萬人口的疆土之上,更進一步的文化凝聚、命運共系地將原來星羅棋佈的羅馬人和新地人口,進一步融合成一個偉大的羅馬民族。
廣土需巨族,歷史方長偉。這也許就是我們這個民族,五千年來雖有起伏,但始終立於人類歷史長河的根本原因。羅馬帝國成立之初,東方正是東漢帝國。西羅馬帝國陷落之時,東方是南北朝時代。東羅馬被攻陷消失的時候,我們是洪武大帝開創的明帝國時代。
可見,歷史長河千年,唯有民族永存。
西羅馬人,因為缺少一個民族的締造能力,而失落,而消敗。到今天我們已經找不到與羅馬民族相對應的完整的後續。而中華民族,則依舊雄立於東方,歷劫而更昌。
這才是羅馬人被打敗的根本原因,在歷史長河中消失的原因——他們沒有形成一個偉大的民族。
如果這期影片讓寧對羅馬為何滅亡有一些感悟的話,請把“我悟了”打在公屏上。
當然,在為羅馬惋惜的同時,請大聲地為生而入華夏驕傲吧,為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員自豪吧!
本期點贊過2000千,我就開一個【帝國之死】系列,把波斯、阿拉伯、奧斯曼、沙俄、漢唐元明等人類歷史上的大帝國都盤一遍。
關注棄子,帝國不死,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