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史源歷史專欄第2667期。淮海戰役第三階段,也就是陳官莊圍殲戰,國民黨杜聿明集團近30萬大軍被華野部隊殲滅,這也是解放戰爭中最大規模的一次野外圍殲戰。實際上在戰前,華野的圍堵過程有一定波折,能不能把對手封在包圍圈內是戰役的關鍵。中央給粟司令提前傳達了指示:杜聿明集團將放棄徐州,從徐蚌鐵路東側大舉撤退。
軍委的意思,就是讓華野把攔截重點放在徐蚌鐵路以東,圍住撤退中的杜聿明集團加以圍殲。中央之前直接提供給前線的情報很少,由這一條線傳達過來的資訊,準確率幾乎是百分之百,而且涉及到重要的戰略決戰,是不容有失的。從常理來講,華野野司無需多想,只要執行軍委的指示,提前在東線佈防就好,但是粟司令心中卻產生了很大的疑問。
杜聿明集團以美械軍為主,其主力第2兵團、第13兵團機械化程度高,都有大量的火炮輜重、裝甲部隊,而徐蚌鐵路以東水網地形密佈,如果從這一帶撤軍,勢必要拋掉這些重灌備,不然拖慢整個行軍速度不說,帶出來的火炮、坦克也無法真正實現南撤,很有可能陷入爛泥地裡。如果國民黨軍真走這條路撤退,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徐州集團已經陷入潰退狀態,部隊殘缺不全士氣渙散,沒有餘力考慮裝備問題了。
但是此時的杜聿明集團是這樣的情況嗎?顯然不是。除了在徐東地區連日來的損耗外,近30萬大軍基本人員齊整。為了儲存有生力量和寶貴的美械裝備,用於在江南地區預想中的新決戰,杜聿明勢必要把這些重灌備完好無損地帶出來。否則即便30萬軍隊南撤成功,丟失了重武器,還是難逃南京方面的問責。既然如此為什麼中央提供的情報顯示,杜聿明集團要走東線呢?這很不合常理。
根據粟司令多年積累的戰爭經驗,他判斷國民黨軍大機率是要從徐蚌鐵路以西方向撤退,並且黃維第12兵團被困宿縣雙堆集一帶,不排除老蔣要讓兩股力量設法匯合。若如此,杜聿明集團必然是走西線撤退,而粟司令原先的攔截包圍計劃也是如此安排的。此時中央的指示卻如此明確,換成其他將領必然不會有疑問,照辦就是,但粟司令被譽為“戰神”,他不同於眾人之處在此時展露出來,對幾乎確定的情報他也敢於質疑,只唯實、不唯上。經過一番縝密的考量,粟司令對華野的最終佈陣方式下了決心,這也是其他人萬萬不敢做出的決定。
除掉南線限制劉峙集團的3個縱隊外,他把一半以上的兵力放在西線,剩下的部隊在東線佈防,同時嚴密監視國軍動向,重點部署西線的包圍作戰,要東線部隊隨時準備轉移目標。其實這樣做是粟司令的一種軍事博弈,他堅持自己的觀點,同時出於對軍委的尊重,在東線也保持了作戰力量。按照粟司令的判斷,杜聿明絕對不會走東線,所以重點仍以西線為主。事實證明,粟司令“賭”對了,杜聿明果然率領30萬大軍從徐蚌鐵路以西方向撤出。
當然,華野能夠成功地在陳官莊一帶圍住國民黨軍,跟老蔣臨時要求杜聿明集團和黃維兵團合兵有很大的關係。杜聿明耽擱了時間,導致部隊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粟司令在這一戰前的精確判斷,確保了淮海戰役最後一場圍殲戰的徹底勝利,殲滅了國民黨軍在江北最重要的有生力量,敵軍精銳部隊不復存在。可以粟司令的這一決策,是直接影響解放戰爭全域性的,此後的渡江作戰難度大大降低。
話說回來,中央輕易不會直接向一線部隊傳遞情報,既然傳了過來,就幾乎有十足的把握,為什麼這一次卻有差錯呢?這是因為,國民黨國防部作戰廳潛伏的我軍特工郭汝瑰同志,在敵人的徐蚌會戰(淮海戰役)作戰會議上,獲取了這個情報。而精明機警的杜聿明在會上故意接受了東線撤退的方案,實則和老蔣密謀聲東擊西,決定從西線撤退。
這一招確實瞞過了郭汝瑰和大部分的國軍高層,因此傳遞到軍委和華野的情報存在著方向上的誤差。敵人是狡猾的,但可惜杜聿明碰上了身經百戰的粟總,還是沒有逃過他敏銳的眼睛,這和粟司令的軍事才能、戰略膽識是分不開的。粟司令的決斷,成就瞭解放戰爭中唯一一次我軍一線統兵大將沒有接受軍委的情報和意見,按照自己的判斷去打仗,並且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案例。
“史源歷史專欄”由中國近現代史作家運營,專注於黨史、軍史、戰史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歷史全貌,帶來精彩歷史細節。歡迎關注@史源歷史專欄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