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正在熱映,不少人看完之後對電影的評價褒貶不一。對於電影,我們要做的是透過故事去探索真正的歷史,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15歲的中國姑娘楊慧敏,身纏一面青天白日旗,潛入中國守軍的陣地,中國軍人臨時找到兩根竹竿作為旗杆,將旗升起,正值黎明時分,曙色微茫中,軍人們肅立敬禮,沒有音樂,只有一兩聲冷槍,外面是即將發動新一輪進攻的敵人。
……
電影中的一幀幀畫面,無不訴說著淞滬會戰的細節所在。觀影之時,慘烈的戰鬥場面抨擊內心深處...歷史的細節,只有放在歷史中才能更好地觀察,才能讓芸芸眾生更加真實的瞭解並銘記歷史!
01
八百壯士孤軍堅守,
象徵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
對於《八佰》的評價,外界褒貶不一。但是就八百壯士孤軍堅守而言,象徵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
對於八百壯士孤軍堅守這一問題,許多人認為他們的堅守毫無軍事意義。但是,小紅認為,八百壯士孤軍堅守,象徵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
背景:
淞滬會戰後期,中國軍隊不敵日軍海陸空一體的凌厲攻勢。
10月26日,大場失守,上海戰局急轉直下,中國軍隊側背受到嚴重威脅,為防止被日軍圍殲,決定放棄現有陣地,全面向蘇州河南岸轉移。
但是,當時蔣介石決定留一支中國軍隊在蘇州河北岸堅守,最終選擇了毗鄰蘇州河的四行倉庫。
四行倉庫是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6層大廈,1935年竣工,為當時閘北一帶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築物。原是大陸銀行和北四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及鹽業銀行)聯合倉庫,與租界隔一條蘇州河相望,旁邊有一座混凝土橋(1942年加固拓寬後改稱為“西藏路橋”,沿用至今)連線租界。
1937年10月26日至30日,國民黨政府軍第八十八師二五四團第一營的全體官兵掩護大部隊撤退後,為保住閘北的最後一塊陣地,奉命進入四行倉庫,與日軍血戰四天四夜,擊退敵人多次進攻,威震敵膽,譽滿中外,被譽為"八百壯士"。
四行倉庫是一座混凝土建築有很大的厚度,是該地區最高的建築。日本坦克無法打穿其混凝土牆壁,由於先前被當作第八十八師師部,因此倉庫中貯存了大量食物、救護用品及彈藥。河對岸是英國租界,所以日本軍隊不敢用重炮,以及重磅炸彈轟炸四行倉庫。
八百壯士,實則只有452人,一個營,他們來自第88師,由524團團副謝晉元率領。
它的象徵意義便是:讓外國人看看,我們還是有部隊堅守在上海市區的。
四行倉庫保衛戰重新振奮了因淞滬會戰受挫而下降的中國軍民計程車氣。它的結束標誌著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一場重大戰役淞滬會戰的結束。
02
對戰爭“心存僥倖”
“透過將戰爭引到上海,蔣介石迫使世界關注此事。對世界而言,中日兩國在華北的磕磕碰碰可以被視作是在‘偏遠地區’的小打小鬧,因為那裡距離上海的租界很遠,並沒有引起外國勢力重視並贏得支援。蔣在日記中寫道,他希望‘使各國怒敵,作經濟制裁……並促使英、美允俄參戰。’……”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拉納·米特在《中國,被遺忘的盟友》一書中如是寫道。
蔣介石的心裡想的便是:西方列強在上海有利益,如今日本人在攻打上海,希望列強出手干涉。
一個弱國的悲劇,就是幻想自己陷入危難時強國會“盡義務”出手援助。
03
四行倉庫保衛戰所處階段
八百壯士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是淞滬會戰的最後階段。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第二次淞滬抗戰,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 ,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佈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誌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04
八百壯士悲壯結局
壯士們在血戰四個日夜後,他們接受命令退出租界,卻被繳去了武器,他們這支孤軍全靠上海的市民接濟。但是在紀念抗戰一週年的升旗儀式上,他們遭到租界軍人的襲擊。
1941年4月24日,年僅36歲的謝晉元在出操時遭受叛徒襲擊中彈身亡。
同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入租界,將這支孤軍全部拘禁,押至各地做苦工,最遠的被押送到新幾內亞,戰士們有些逃脫,有些死於折磨……
這些壯士們的悲
慘遭遇,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歷史,不辜負先輩們的努力。
這就是歷史賦予今天的意義。
(本文來源於網路轉載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