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這是一個隨著軒轅黃帝降服炎帝、誅殺蚩尤,統一中原,建立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而產生的官職名稱,傳說倉頡就是黃帝的史官。但真真到夏朝建立後國家機構才有了要記錄國家政事和統治者言語行為的意識,並且讓設立史官成為一種制度和傳統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所延襲下來。
從初始的大事記年官開始,經過長期的發展,最後演化為專門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他們均稱史官。
起居注史官常伴隨在皇帝身邊,記錄皇帝的言行舉止與政務得失,皇帝是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史館史官是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史官們對於"君舉必書"的態度頗為認真。
在我國秦漢以前的史官還是具有相對獨立性,不畏權貴。傳說春秋時期有一叫崔杼的齊國大臣,殺了齊國的君王齊莊公,在當時,弒君是大罪,會揹負罵名,崔杼必會在歷史上留下千古的臭名,於是崔杼便恐嚇當時的史官太史伯說:“請寫下齊莊公是病死的”,面對賊子崔杼的恐嚇,太史伯雖然害怕但他還是堅持寫下了“崔杼弒君”的歷史真相,於是,崔杼斬殺了太史伯,在當時,在當時,史官職位是由一個家族的人世代相傳的,太史伯死後,他的弟弟承襲他的官職,面對恐嚇,同樣寫下了“崔杼弒君”,崔杼也沒有放過他,再然後,太史的第二個弟弟同樣如實記載“崔杼弒君”,也沒有逃過崔杼的毒殺。到最後,崔杼對太史的第三個弟弟說:“你的三個哥哥都因為同樣的理由而死了,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吧。”,而令他沒想到的是,太史的第三個弟弟依然顫抖地寫下了“崔杼弒君”。崔杼沒有辦法,只能放了他。當史官出去後,恰好遇到了從各地趕來的史官,他們聽說了齊國太史一家的故事,特地趕來支援他們。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當時這麼有原則性的史官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群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識時務,腦子進水,但偏偏就是這麼一群顫顫巍巍的人為我們記下了真實而又豐富的歷史資料,讓我們可以對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歲月再次展現。
歷史發展到漢武帝時期,史官由司馬遷家族繼承,在司馬談死後就由他的兒子司馬遷繼承了他太史令的職位,他也如以前的史官一樣秉持這"秉筆直書"好傳統,這也是後世史官競相繼承的品操和史德。
漢武帝雖然是一代大帝,有大胸懷大抱負,但終歸還是人,是人就會有私心,他不容許自己的人生有任何汙點,所以總是想著歷史只記載他優秀的、豐功偉績的一面,錯誤的東西不要記載,可是他遇到了司馬遷這個直男,不管你做得對不對,凡事皆寫,哪怕是你要殺我,那我也要說真話,不說假話,“寧為蘭摧玉折,不為蕭敷艾榮"。
所以漢武帝就一直看司馬遷很不順眼,總想著收拾他,可是這老小子除了記事也不犯錯,漢武帝乾著急,直到李陵之禍的爆發,司馬遷為李家求情,撞槍口了,直接被處以宮刑,這對一個男人來說直接是把尊嚴按在地上摩擦,然而司馬遷雖然也心存死志,但職業道德讓他堅持了下來,完成了那篇宏偉鉅著“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漢武帝此舉多少也有點想征服司馬遷,打碎司馬遷心中的堅持的味道,他更想的是讓司馬遷做自己的刀筆,幫自己征戰歷史,可沒想到遇到頭鐵的司馬遷。但也不是說他完全是沒有收穫,他閹割的不是司馬遷個人,而是閹割了中國傳承千年的制度,閹割了史學家的職業道德,從此之後那種"秉筆直書"的史官也越來越少,他們更是皇帝手中的畫筆,為皇室描眉畫眼,美化當權者。司馬遷也就成了史官最後的倔強,也是史學界的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