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能源內容,點選右上角加'關注'】
隨著減碳行動和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國新能源裝機容量持續增長,傳統的電力網路和能源市場面臨巨大挑戰的同時也迎來了歷史性機遇。以能源流、業務流、資料流為載體的能源網際網路與數字經濟緊密結合,“大雲物移智鏈”等數字新技術與能源產業的融合發展正成為電力企業實現創新發展的源動力和保持市場競爭力的關鍵。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電網數字化轉型是“持久戰”,在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中,電網企業仍需不斷創新,精細化各個專業條線,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透過基礎平臺打通資料融合。
數字化聚合發展構建新生態
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未來電力企業發展的關鍵戰略,尤其是“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關於加快數字化轉型發展成為各行業討論的熱點、企業發展的重點。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數字化在我國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數字化聚合構建的共贏能源發展新生態,在提高能效、電能替代、新能源消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目前,以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雲物移智”)為代表的新一波數字技術浪潮席捲各行各業。
為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南網創新提出了數字電網發展戰略,促進能源暢通迴圈;華能集團制定了包括生產數字化轉型、管理數字化轉型、決策數字化轉型和構建數字化生態在內的“3+1”轉型方向;大唐集團確定了“3549”數字化轉型戰略,打造數字大唐;國家電網公司提出了“一體四翼”發展佈局,確立了“3-6-4-3”的數字化轉型框架,“十四五”期間將初步建成智慧國網,實現電網生產、企業經營和客戶服務數字化轉型。
在數字化轉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能源行業主要的資訊通訊技術、產品及服務提供商——國網信通產業集團,其結合前期業務積累和對數字化轉型的深刻理解,從數字化基礎平臺建設、核心業務應用建設、新技術創新融合、新業務新模式探索、網路安全保障等五個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數字化轉型探索與實踐:網上國網、網上電網、國網芯、國網算力、智慧變電站、變電站巡檢機器人、電力北斗精準位置服務網、智慧線路等一項項數字創新成果均是國網信通產業集團的研究成果。
國網信通產業集團依託多年來積累形成的“雲-網-邊-端-芯-智-鏈”產業優勢,積極發揮數字化技術優勢助力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助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該公司從電源側、電網側、消費側三個領域出發,打造了一系列核心方案產品,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在電源側,國網信通產業集團推出了虛擬電廠、智慧水電等方案產品,促進新能源消納,助力水電行業數字化轉型。如今,天津建設的虛擬電廠已累計接入使用者192戶,負荷整合商整合微小使用者100餘戶、電動汽車充電樁1000餘個,2018-2020年春節期間,累計提升低谷電量近2006萬千瓦時,迎峰度夏期間,實現天津電網錯避峰25萬千瓦,有力支撐了京津唐電網執行。智慧水電平臺已累計服務雅礱江、大渡河、金沙江、福堂、黑水、明星電力、西昌電力、映秀灣等近10家發電企業客戶。
在電網側,國網信通產業集團推出了國家級可再生能源超額電力消納憑證交易系統、能源大資料中心等方案產品,保證電力交易過程的可信可控,服務於政府科學決策、企業精益發展、公眾便攜用能、電網智慧運營。其研發的綠證交易系統已經在北京電力交易中心上線執行,已達成憑證交易245.5萬個,相當於24.55億千瓦時電量,摺合標煤7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75萬噸。能源大資料中心為河南、福建、山西、四川、江西等多個省市電力公司、政府、企業提供資料增值服務。
在使用者側,國網信通產業集團推出了智慧能源服務、儲能雲網等方案產品,推動全社會節能提效,促進儲能與電網友好互動。智慧能源綜合服務平臺在雄安、上海、河北、福建等區域應用得到客戶的高度讚譽,儲能雲平臺已累計接入安徽、江蘇、山東、湖北等省市多個使用者側儲能電站,實現儲能側資料來源的匯聚。
持續探索新業務
在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電網的業務模式正從“單一專案制”向“運營+服務模式”轉變,“平臺+資料+運營+生態”一體化發展將成為電網企業未來發展趨勢。例如,為構建全息資料、全景導航、全程線上的數字孿生電網,國網信通產業集團打造了新一代電網發展平臺——網上電網,並完成智慧規劃、高效前期、精益計劃、精準投資、自動統計等6方面49項場景研發,目前已在27家省電力公司推廣應用。
國網信通產業集團專案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借鑑阿里、華為等網際網路公司數字化轉型典型經驗,國網信通產業集團聚焦企業中臺、物聯感知等領域,打造為國家電網公司各專業、各單位提供企業級基礎能力和資源共享服務的雲平臺、企業中臺和物聯平臺,對內實現核心業務貫通和資料共享應用,對外實現客戶服務提升和業務轉型升級。
據國網信通產業集團信通研究院人工智慧技術專家邱鎮介紹,在感知層,該集團構建以“國網芯”為核心的智慧感測裝置體系,全面支撐發輸變配用各環節生產運營;在接入層應用5G及北斗技術,建立裝置狀態資訊數字化高效傳輸網路,打造電力5G與地理時空資訊服務網;在平臺層運用人工智慧技術,構建了人工智慧平臺,在裝置運維、營銷服務等領域深化應用;在應用層,透過區塊鏈技術構建可信體系,提升能源電力上下游各市場主體互信能力。
未來,國網信通產業集團將透過晶片、智慧終端、資料中心、基礎資源商業化運營加速新型基礎設施賦能,持續開展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與應用新探索,打造能源數字孿生體,促進數字技術與能源技術融合。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業態模式將改變中國的經濟產業佈局和生產消費模式,電網的數字化轉型發展將使需求側和負荷側高度開放,從而推動我國能源行業體制的改革。
數字化轉型是“持久戰”
一位資深人士表示,如今,能源行業更關注數字化轉型基礎設施建設,紛紛將數字動能的開發列為核心工作,對於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面臨較大挑戰,從銷售端傳遞而來的是動態化、持續化的過程,無法一蹴而就。能源企業需要打破使用者對能源“服務簡單、產品單一”的傳統印象,打造以高科技為手段、以資料為動能、追求多元服務、敏捷響應客戶需求的新型能源科技服務企業。
談及電網數字化轉型面臨的難題,國網信通產業集團專案管理中心重點專案管理部經理張津銘直言,首先需要解決的是資料體系標準問題。國家電網公司不同部門之間存在一些業務交叉,部門職能不同,統計資料口徑不一致。比如,電錶卡編號,在電網營銷部門來看,是客戶唯一的身份標識,而在電網裝置部眼裡,只是電錶裝置的標識。兩個部門對編號認知的差異導致具體設計業務系統或應用時,兩邊無法融合。“15年前,我們就開始牽頭做國家電網公司整個資料標準化工作,因為資料龐大複雜,目前此項工作還在進行中。”
“其次,數字化轉型需要企業高層統籌。”張津銘坦言,“數字化的核心是解決賦能業務。如何賦能應用場景、確定核心供應商和產品、提供新動力、擴充套件延伸業務等,都需要數字精細化探討和摸索。”
據悉,電網企業所面臨的標識問題在我國其他行業也普遍存在。當前我國標識解析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與我國製造業門類、體量相比,覆蓋範圍還不足,因此標識解析體系各級節點的建設還要拓展覆蓋範圍、完善節點佈局。目前,相關部門已經意識到標準的重要意義。工信部今年釋出的《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就提出,促進資料流動,推動平臺間資料互聯互通,建立標準機制,推動平臺間資料字典互認,建設統一的工業資料、演算法模型、微服務等呼叫介面。
*凡本網註明來源為“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影片資料,版權屬於中國能源報社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凡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作品,版權歸原創者所有,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