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燒著晚飯,兒子坐在臥室地板上專心致志地拼樂高,今天他的目標是拼一輛能自動裝卸的大卡車。忽然他大叫起來,怎麼這樣啊,氣死我了。然後媽媽聽到一陣噼裡啪啦的聲音,兒子在扔積木,這且不算完,他象只憤怒的小獅子使勁地去踢那輛沒有成功的作品,發出歇斯底里的尖叫。
處理一:
對兒子的惡劣情緒,媽媽頓時被同化,心裡陡然升騰起一股火,從廚房奔出來,手裡拿著鍋鏟,氣勢洶洶地指著兒子大罵 :“自己拼不好,你還怪得了別人呀。馬上給我把積木撿起來。“ 兒子倔強地拒絕。媽媽不依不饒,振振有詞:“你到底撿不撿,不撿就扔到垃圾桶去。”然後氣呼呼地故意去拿掃帚畚箕(這是她的殺手鐧)。孩子慌了,一把抱住媽媽的腿,不情不願地慢騰騰地收拾著積木,把滿肚子的挫敗和委屈的感覺藏在了心底,再也不願意去嘗試和探索新的拼法。
處理二:
媽媽連忙熄了火走到臥室,蹲下來真誠地看著兒子。幼小的兒子滿臉憋得通紅,眼睛裡還噙著淚水。
“寶貝,沒有把大卡車拼好,是不是很生氣呀?”媽媽以充滿關愛的口氣問他。
“我就是拼不好,積木太壞了,我不要它了。”兒子一邊說著,一邊繼續扔樂高,但氣焰明顯降下來不少。
“我看得出來,寶貝真的很生氣。”媽媽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比劃成一個蘋果大小的圓,“寶貝有這麼生氣?還是有這麼生氣?“媽媽把圓一點點的擴大,直到誇張的張開手臂。
兒子的情緒得到奇蹟般的安撫,開始展開他無窮的想象,”我有一屋子這麼生氣,我一個宇宙這麼生氣。“
媽媽故作驚訝地說:“哎呀,寶貝這得生多大的氣呀,我們宇宙都要爆炸了哇!我看看寶貝的小肚子是不是像小青蛙一樣鼓起來了。“ 說著去撓兒子的小肚子。兒子咯咯地笑起來,完全忘記了剛才的氣惱和挫敗。
看到兒子的情緒恢復正常,媽媽又指著地面上的積木,故意大驚小叫:“哎呀,積木寶寶正在哭呢,嗚嗚,小主人不要我們了,嗚嗚,我們沒有家了。“
媽媽眨眨眼看著兒子,神秘的說:“我給積木找個新家好不好?你猜他們的新家在哪裡呢?”
兒子立刻反應過來,忙不迭地說:“不要不要,還是回自己家吧。自己家最安全最舒適了。”說著,兒子把散落各處的積木一顆不落地撿起來,送回到積木箱裡。
媽媽溫柔地撫摸著兒子的頭說:“讓你的積木休息一會,吃完晚飯媽媽再陪你一起拼個超級棒的大卡車好嗎?”
兒子滿血復活,“拼完大卡車,我們再拼個變形金剛。我是個拼樂高小能手哇,我是最棒的。”
看到兒子又恢復了自信,媽媽很滿意,回到廚房,繼續燒晚飯。
教育界有個理論:若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有一桶水。同樣的道理,若要給孩子一碗水,家長首先要有一桶水。在我們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只是單純的知識方面的欠缺,及時彌補並不困難,且非常便捷。但是,如果家長的心智並沒有成熟,內心還弱小得像個孩子,想要養育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則困難得多。以第一種方式來處理孩子情緒失控問題的家長並不在少數。我心疼那些弱小而無辜的的孩子。作為家長,如果儘可能多讀些書多學些理論,理解孩子,減少一些與年幼孩子的對抗,無論對誰都是一種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