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在我國農機化工作戰線,誰都知道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白人樸是著名的農機化發展戰略研究專家,一生教書育人,桃李天下;研究的學術成果,不少為國家農機化主管部門吸收借鑑,用於指導農機化工作實踐。但就是這樣一位一輩子研究農機化的老教授,在耄耋之年,因為偶然品讀了《茶經》之後,對中國茶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深入研究,短短一年多時間,竟撰寫出了幾萬字的著作,透過自己的感悟,對中國茶、茶文化進行了一番獨到的解析。10月18日,在清華東路清華大學附近的一個茶館裡,我們細細聆聽白人樸教授對於茶的感悟故事。
我是怎麼開始關注茶的呢?一開始只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學裡封閉管控,閒來無事,我就到圖書館去看資料。有一天偶然翻看到陸羽的《茶經》,過去只是知道《茶經》,大概瞭解其中的內容,但沒有詳細看過,沒有研讀。我就想借此機會好好看一看。《茶經》原文因為是古文,剛開始看還有些彆扭,進度很慢。想把它弄清楚,就得查別的資料,慢慢地就越看越有興趣。古人寫東西都不長,幾千字的文章,其中的內涵要靠人們自己去理解、領悟、發揮。
這樣子研究了幾個月之後,新聞上就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到福建考察,還親自到武夷山察看春茶長勢,他提到要把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的統籌作為一個大事來抓。這一看,我發覺自己最近的研究還對上了國家發展大勢的路子了,就更加堅定了研究茶的信心,堅持繼續把書寫下去。就這樣深入下去,一下就一年多快2年時間了。
01從感悟茶談開
《茶經》這本書一般人看起來很難懂,我也看了一些翻譯本,但是這些譯本各有各的理解,我覺得都不太準確,所以我就想寫寫我的感悟,寫感悟就超脫一點,因為別人寫的是他的感悟,我寫的是我自己的想法,對很多問題的觀點,這樣子讓一般人看了都能夠明白。
我給自己撰寫的這本書的取的名字很有講究,我叫它《讀<茶經>感悟》,就是我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過去古人撰寫的經典著作,再與現代的情況結合有怎樣的感悟,我是怎麼理解怎麼認知的。過去的製茶方法到了現代已經有了很大變化,但是有些基本東西還是保留的,有些東西改變了有些東西傳承保留了。我不是寫對《茶經》的解讀,而是我的感悟,是結合現在的發展情況對茶、茶文化的感悟。
例如,《茶經》創作的時候,基本上就只有一種茶,就是綠茶,連紅茶都還沒有出現,根本沒有其他的茶。而現在發展為了六大類茶,再加上其他類花茶,這就與《茶經》的記載完全不一樣了。
所以,我在撰寫這本書時,不光是寫讀《茶經》,而是寫茶的繼承和發展,把過去與現在連線起來。當然,首先還是要肯定《茶經》經典著作的奠基性。
過去陸羽所在的時代主要是茶餅,所以需要煮茶,到了現在我們是沖茶,所以是以散茶為主。過去煮茶的講究也很多,水要什麼樣的,要煮到什麼程度等。陸羽認為怎麼選擇好茶葉呢,最好茶葉是紫筍,就是茶葉是紫色的好,綠色的次之。而現在普遍都認為是綠得好,越綠越鮮嫩越好。這些都是現在與以前很不一樣的地方,我在書中都會寫出來,所以我叫它感悟。感悟實際上不是把原來的推倒,還是在尊重原來的基礎,但是又要談現在的發展,是這樣子來寫。
再比如說,陸羽寫了中國的茶產地,一共8道43州。而現在我們國家產茶地有21個省,900多個縣,所以跟古代的情況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了,當然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例如關於中國產茶區,基本上都分為四大茶區,這四大茶區都各有各的特點。
比如江南茶區是首屈一指的,最突出的是綠茶,以西湖龍井為代表,全國十大名茶裡面綠茶佔了6個,有5個都在江南茶區。所以很明顯綠茶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品牌,都算是第一位的。第二大茶區華南茶區,就處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一帶。華南茶區最突出的就是烏龍茶、鐵觀音,還有白茶,像福建的福鼎白茶。這類茶就很集中的在華南茶區出產,他們製茶工藝也不太一樣。
還有就是西南茶區,西南茶區就是現在的雲貴川,其最突出的代表就是黑茶、普洱茶。四川的黑茶就是蒙頂山雅安的,現在叫藏茶,中國最早的茶就是蒙頂山出產的,詩裡就寫到“揚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這裡過去多是磚茶。還有就是江北茶區,處在北方的陝南、河南的信陽,山東的嶗山等地。
後面說的這些茶區,相對來說名氣就不怎麼大,也沒什麼產生很有名的品牌,除了河南信陽毛尖以外,像嶗山綠茶這些都還夠不上名茶之列。現在各個地方都在做自己的茶,品質也並不錯,但是知名度不高,缺乏地方效應、文化效應,沒有名人、文化人來宣傳。
總的來說,幾大茶類、幾大茶區、重點地方、不同的製茶工藝我都很清楚。
比如綠茶最突出的工藝手段就是炒青,不發酵,保持茶葉的鮮嫩,雖然綠茶的製茶工藝有十幾道,但最突出的就是炒青。紅茶最大的工藝特點就是發酵,而半發酵製茶工藝的烏龍茶關鍵是做青,黑茶則是後發酵,所以黑茶是越陳越香。而像綠茶這種不發酵的茶就要喝新鮮的,最好當年就喝完,不過年。
之所以會分為不同種類的茶,區分標準就是工藝的不同。我書中就有專門的章節寫茶的工藝。什麼樣的茶是採用什麼樣的工藝,而且每一類茶還有自己的特殊工藝。像黑茶,普洱茶有個特殊工藝——渥堆。而白茶最大的特點,既不炒也不揉,突出的是萎凋,讓它自然晾乾。
所以為什麼把茶分為6大類,就是按照加工和發酵程度不同,綠茶不發酵,黃茶就叫做輕發酵,白茶是微發酵,烏龍茶是半發酵,紅茶是全發酵。花茶則不屬於這幾類,而是用這幾類茶再加工。
02關於茶的故事
整本書我先從茶的起源寫起。首先為什麼叫“茶”這個名字?“茶”這個字是唐朝才有的,唐代以前沒有“茶”這個字,只有“荼”。
那為什麼叫茶呢?“茶”字的構成就是“草、木、人”,有些茶像現在我們許多人工種植的灌木,那就是偏草的;如果野生的古茶樹,非常高大的樹木,那就偏木。草和木之間是人,代表著人是做茶的,是人結合了草木,這三者結合起來就是茶。
“茶”字也是很有講究的。過去茶還有好多個寫法、名稱,但在陸羽寫出《茶經》以後就茶的名稱才算是完全確定下來了。陸羽在《茶經》裡追溯到黃帝,說黃帝在一本書中就是這麼解釋的茶,所以就把這個叫茶。他不評論,只是引經據典,令人信服。所以說,陸羽此人非常聰明,其貌不揚,人長得不好,說話也結巴,但相當有學問。
我不是茶方面的專家,也不是專門從事這個行業的,我是研究以後對茶的一些問題有一些看法。但是我與專門做茶研究的人也不同,大家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比如說現在關於中國第一個飲茶的人是誰?這個問題現在還有爭議。在我書中的第7章“茶事”中,我寫的是第一飲茶人是是神農氏,神農嘗百草,這是傳說,是不是事實我們也不知道也沒有考究。
第一個種茶的人是誰呢?應該是西漢年間,四川雅安蒙頂山甘露禪師吳理真,大約是在公元前50多年,也就是距離現在2000多年了。這也說明中國種茶最早都是從寺院開始,然後傳到民間。
中國的茶最先傳到英國並受到追捧的就是福建的紅茶正山小種,為什麼呢?是因為葡萄牙公主嫁到英國時給英國女王帶去的茶葉就是正山小種。後來就在英國宮廷裡面形成了茶文化了。每天下午在皇室都有下午茶,就在公主的閨閣裡面邀請他的親朋好友一塊品茶,這樣就把紅茶文化推廣開了,所以英國一直推崇紅茶文化就從那兒開始。
在“茶事”篇中最後一篇寫的就是英國人談中國茶的貢獻。英國人梅克法蘭總結茶最全面,他說世界上的飲料,只有茶是最具有普世性的,最普適於各種各樣的人群。我那裡面寫了,高貴的人喝茶,有高貴的情調,所以在英國皇室飲茶是很高規格的禮節。而普通百姓也適合茶,茶的口感好又解渴,各有各的享受。
所以在歐洲,人們對茶就講兩條,首先是安全,要保證安全,所以他們就宣傳茶是安全飲料,對人身體健康好。中國茶傳到歐洲的時候,最早歐洲的一個國王找了兩個死囚做實驗,一個喝茶,一個喝咖啡,因為這兩種飲品都是從外面引進來的。條件是他喝了以後免除死刑,兩這兩個人喝了以後都沒有事兒,身體挺好,喝茶那個人後來活到81歲,所以歐洲人才開始相信茶。
所以歐洲人強調第一就是安全,第二個就是享受,而且是一種消費得起的享受,不同層次有不同級別的享受。
這是第一點普適,第二個是茶是可以上癮的飲料,但它上癮卻無害。所以茶就成為世界性的飲料,能夠推開對它的普適性很強。梅克法蘭一共總結了茶獨特的6大優點,都是別的飲品不能比擬的,這在我記錄的故事裡面都有。
我評論茶是八個字——“為民造福,為國爭光”。我們在談茶,中國的茶葉面積、產量都是世界第一,而且歷史也這麼悠久,但是中國的茶葉產生的效益都比不上一個英國的利頓紅茶,英國本土不產茶,但它卻成為世界茶葉第一大營銷商。所以我們在這方面還要努力。
年輕的亞洲婦女採摘茶葉Young asian woman picking tea leaves
我比較愛喝的鐵觀音,屬安溪鐵觀音為上品。在全國所有的900個產茶縣,茶葉種植面積最大的是安溪縣,有60多萬畝,江蘇全省才50多萬畝。
另外,近幾年茶葉的面積猛漲,而且特別是在雲貴川西南這一帶面積很大,但是它的效益並不太高。是靠拼資源來幫助扶貧脫貧的,這樣長久下去是不行的,所以茶葉的高質量發展是個大問題。
作者:秀雲
END
優質農產品雜誌:《優質農產品》雜誌官方賬號,聚焦品牌農業建設和優質農產品開發
歡迎關注
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