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媽媽暖心爸爸
花花向父母傾訴自己最近在學校裡和同學交往時遇到的困境。
花花還沒說完,媽媽先抹起了眼淚,越哭越大聲。
她哽咽著說:
“怎麼會這樣,我可憐的小乖乖!你怎麼不告訴老師,讓他幫幫你呢?”
媽媽哭泣的時候,爸爸靜靜地坐在旁邊聆聽,他偶爾拍拍花花的背,輕輕撫摸花花的手,輕聲安慰花花說:
“我能理解你,在學校裡不能交到好朋友讓你感到很沮喪,我會在一旁支援你。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們可以一起來探討一下怎麼交朋友這件事。
如果你是花花,你更願意和誰接著聊下去呢?
案例中爸爸媽媽的表現呈現了什麼是共情,什麼是同情。
常常會有人把共情和同情(sympathy) 這兩個看似相近、實則不同的詞語混為一談。
事實上,在心理學研究中,共情與同情的關係的確比較複雜。
塔尼亞·辛格(TaniaSinger)提出,共情和同情應該被看作兩種不同的行為,主要原因在於,這兩個過程啟用的是不同的神經細胞和腦區。
南希·艾森伯格(NancyEisenberg) 等曾這樣描述共情和同情:共情是對一系列情緒的替代性體驗,而同情則是體會他人的不幸或關注他人的幸福。
具體來說,共情與同情有以下三點不同之處:
1.共情是從對方角度出發,同情是從自己角度出發
共情和同情帶給人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以前面的案例來說,媽媽的情緒反應就是從自己出發,當聽到自己的孩子遇到挫折時,她感到非常難過。
而爸爸則在整個過程中,全身心地聆聽女兒的講述,對她的感受表示理解,以及表示可以提供支援,可以一起探討如何解決問題。
共情是你真正地進入對方內心,感受到對方的感受,明白他的痛處。
這會讓對方感覺到他真正被理解,似乎你就是他,你就是他的鏡子,他能夠在你的身上看到自己的情緒。
共情的結果是對方感到被理解,他的情緒也會隨之得到釋放。
2.共情是我與你感同身受,同情是我懂你的感受
共情要做到感同身受的前提是對對方立場和處境有充分的瞭解,而同情是以自身經驗和感情為中心。
共情是告訴對方:我對你的處境感同身受,我知道這對你很艱難。
同情是:我懂你的感受,我覺得你很可憐。
“共情”是——我掉進了井裡,黑漆漆一片,正當我害怕無助之時,卻發現,原來你也在這裡!而“同情”則是——嘿,你在下面很難受吧!
當營地導師和學員產生共情的時候,會讓學員感覺被尊重、被接納和理解。
而如果僅僅是同情,會讓對方仍然處在無力之中。
光和青春2天天生驕傲家庭成長課,為自己和孩子找一個出口!如何使用共情的方式陪孩子成長,理解孩子?
3.共情不評判,同情給意見
同情者會勸導對方樂觀,或者很熱心地為對方提供解決方案;而共情者會陪著對方,接納並理解他的情緒。
上文案例中的媽媽說“你怎麼不告訴老師”,這就是在給出建議。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對於他人傾訴的困境回應“沒關係的,樂觀一點”等,這些語句都是從同情的角度出發。
而共情則是你要接納對方的情緒,你感受著他的感受,你理解他的需求,就可以不評判地聽他說經歷了什麼。
教育源於愛
關注每一個青春期孩子
服務每一個青春期家庭
點選原文,找出孩子動力不足的原因,喚醒沉睡的天才!
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