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傳播中國文化是非常神奇的體驗,每天都有很多當地人經過我們攤位時誇漢服好看,他們說的最多的就是‘So Pretty’‘So Amazing’。”近日,在倫敦擺攤賣漢服的山東小夥曾韜走紅網路,23歲的他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創意企業協作專業碩士研究生。他告訴揚子晚報紫牛頭條記者,擺攤賣漢服源於自己課堂上的創業計劃,便與喜愛漢服的好友媚晴、暮雨共同來做這件事,至今已有一個月,整體處於收支平衡狀態,每人每次能掙三四十英鎊。
在曾韜看來,小攤位就像一個驛站,有很多穿著漢服的留學生過來打卡,“雖然每天賺錢並不多,但也想透過自身努力讓更多人瞭解漢服,也呼籲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加入到推廣漢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隊伍中來。”
擺攤賣漢服源於課堂創業計劃
與小夥伴尋找擺攤市場
雖然首次在倫敦擺攤賣漢服的時間是10月3日,但他們很早就有了擺攤賣漢服的想法。曾韜是一名漢服愛好者,去年9月底,他本應到英國留學,但因疫情影響在家上網課,直到今年5月才到英國開始線下課程,“上網課時,老師讓每人制定一份創業計劃,我就把在海外賣漢服作為自己的學習目標。”
來到英國後,曾韜住學生公寓時認識了同學媚晴。1998年出生的媚晴是北京姑娘,她讀的專業是國際公共政策,因兩人住在同一宿舍樓,經常玩桌遊,成了好朋友。有一次聊起畢業論文時,媚晴才知道他的畢業論文是關於漢服在海外市場的發展相關內容。恰巧她在國外待了十多年,有在海外穿漢服的經歷,就對曾韜說:“如果寫畢業論文需要採訪漢服愛好者,我可以推薦一些人。”
媚晴在英國讀本科時,加入了倫敦的一個漢服社團,認識了暮雨。在媚晴介紹下,浙江姑娘暮雨接受了曾韜的採訪併成為朋友。採訪過程中,三人興趣相投,就有了在英國開一家漢服店鋪的想法。但這個想法比較遙遠,目前沒有足夠多的資金租一家店鋪。在為這個目標奮鬥時,他們看到英國的市場上有很多攤位賣印度服飾、日本和服,“市場裡既然有很多元的文化商品,那為什麼我們不能在市場擺攤賣中國傳統服飾呢?”
三人走訪發現倫敦市區有四五家比較大的市場,但有些市場只能銷售英國製造的產品,而且攤位費比較高。曾韜在一次乘坐計程車外出時,從司機口中得知倫敦市中心有一家300多年曆史的市場。“這個市場有很多可供出租的攤位,工作日的攤位費是每天25英鎊,週末時需要95英鎊,經過多次走訪後,他們最終將這個市場作為自己的‘大本營’。”
今年9月中旬,曾韜完成了畢業論文,有了充裕的時間實施自己的創業計劃,三人便正式行動起來。他們提前從國內訂購漢服和首飾,或從倫敦當地留學生手中購買,保證貨源充足。
據曾韜介紹,在英國擺攤需要辦理很多手續,不僅要申請當地財產保險,還要與市場方面溝通。處理完以上事情後,他們才拿到市場營業執照。“我們準備了攤位中的裝飾,還要提前想好在攤位上怎麼和顧客介紹漢服,怎麼應對各種突發情況。”曾韜說。
曾因不會用POS機而手忙腳亂
現場教當地人怎樣使用髮簪
曾韜至今還清晰地記得首次擺攤是在10月3日,當時是週日。擺攤第一天,就遇到了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不會使用POS機。
原來在英國,手機支付遠不如國內發達,在市場上買東西還是以使用信用卡為主,而且申請使用POS機的過程非常麻煩。“POS機在中國已經很少使用了,所以我操作起來並不熟悉,導致我們在擺攤第一天雖然有POS機,但還是有些手忙腳亂。”曾韜說。
因為攤位費比較高昂,他們原以為會虧損很多,沒想到第一天竟然賺了。扣除攤位費後,他們每人分到三四十英鎊,曾韜說:“我們並不在意賺了多少錢,只要不完全賠錢,就已經很滿意了。”
“因為我們賣的飾品屬於薄利多銷的東西,所以價格會偏低。”曾韜告訴記者,他們賣的物品很便宜,一把紙扇只要5英鎊,每件漢服一般賣七八十英鎊,在當地屬於平價商品,“英國的市場會要求賣的東西不能和其他商家賣的東西一樣,因此沒有可以參考價格的物品,剛開始我們賣的東西價格很低,附近商家都過來提醒賣的東西太便宜了,擔心我們連攤位費都掙不回來。”
他們起初並不相信,但逛了一圈市場後發現賣的東西確實太便宜,後來又把價格調高一些。紫牛新聞記者從曾韜發來的影片中看到,攤位面積不大,只有10平方米左右,但商品卻比較豐富,有各式各樣的漢服以及髮帶、髮簪等配飾,還有一些扇子、撥浪鼓等含有中國元素的小物件。根據第一天的銷售情況,曾韜發現當地人主要對漢服配飾感興趣。
曾韜說,對他們來說,髮簪等小物件是比較新奇的東西,而且可以用來固定和裝飾頭髮,所以非常受年輕女士的歡迎,“也有很多女顧客在攤位前嘗試用髮簪盤頭髮,但不會弄,媚晴就現場演示怎麼使用髮簪。”
此外,有很多英國小朋友會對攤位上的撥浪鼓感興趣,看到後抓在手裡搖起來。因為這些小朋友沒有見過撥浪鼓,曾韜就教他們怎麼玩,撥浪鼓的聲音太大了,響起來的聲音也吸引了旁邊的攤位和更多顧客。
it's Chinese Hanfu!
總會聽到當地人說:“So Pretty!”
在他們擺攤的這一個月裡,發生過很多趣事,但曾韜聽過最多的一句話是“So Pretty!”曾韜說,有一位英國老太太,看到攤位前有一件上紅下藍的漢服,感覺非常漂亮,就走過來問:“ Is it a Christmas dress?(這件衣服是不是聖誕裝?)”曾韜就向她解釋:“No, it's Chinese Hanfu!(不是的,這是中國的漢服!)”
有很多倫敦當地人會走到攤位前討論漢服,並且問各種很神奇的問題。一位小哥還拿著手機裡的照片給曾韜看,裡面是一件唐制的圓領袍,看到攤位上有這件衣服,就詢問是不是“Chinese Hanfu”。當得知手機裡是漢服的照片後,他不停地說:“So Pretty!”
還有一位在旁邊攤位上賣羊駝圍巾的保加利亞大哥,指著曾韜上週穿過的黑色漢服問是不是“The king's clothes(國王的衣服)”。他想告訴這位大哥是錦衣衛穿的衣服,但他不知道怎麼用英文講錦衣衛,就對他說:“The guard of the emperor(皇帝的親衛穿的)!”
這位大哥聽後雖有些很迷惑,但還是對這件錦衣衛服露出了羨慕的眼神。事後,曾韜特地在網上查了資料,錦衣衛的英語是“Embroidered Unifoem Guards”,直譯過來就是“繡花制服衛士”。這件事也給曾韜留下了深刻的教訓,要認真學習漢服相關詞語的英語翻譯,“要想在國外傳播好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首先要讓外國人聽得懂才可以。”
賺錢不多但感覺非常有意義
想讓更多留學生推廣漢服
曾韜告訴記者,如今在倫敦街頭擺攤賣漢服已有一個月,會在週六和週日擺攤,整體上處於收支平衡的狀態。雖然三人每次擺攤賣漢服賺的錢並不多,但他們卻覺得非常有意義。
媚晴認為和朋友一起有這樣的經歷蠻有意思的。暮雨則發現有一部分外國人會搞混東亞各個國家的文化,“當地人對中國文化的體驗比較單一,可能產生了刻板印象,我覺得我們的小攤會給英國本地人看中國文化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
曾韜告訴記者,還有很多穿著漢服的留學生看到網上影片後特地過來探店,“看到他們的到來,感覺非常開心。”在他看來,這個小攤位像一個驛站,有很多留學生或者華人華僑過來打卡,“我覺得小攤位可以作為一個媒介,把大家都聯絡在一起。我們在社交平臺上發了很多擺攤資訊,很多人看到後會非常高興地來到攤位前。”
“我們在賣漢服的同時,也想透過自身努力讓更多人瞭解漢服,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曾韜認為與倫敦當地人近距離地接觸,可以讓更多人瞭解到漢服。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他們還是想以擺攤為主,慢慢了解當地漢服市場,希望有更大的發展,“如果收支平衡甚至獲得盈利,我們會好好地發展下去,同時也希望更多留學生加入到推廣漢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隊伍中來。”
紫牛新聞見習記者|閆春旭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