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一琳
在2016年的中華武術雜誌第9期上,有一篇張寶銀先生的文章“太極拳修煉三題”。其中第一題‘太極拳術十要’,我感覺不錯,就用手機拍下來發在了我們的太極拳理與實踐QQ群上。(見附錄)沒想到,康偉老師把此圖照轉到太極觀真會員群上,並說了這麼一句“上面這些論述讓多少太極拳習練者走入歧途”。會員們不解、困惑、迷茫了。難道這些論述錯了嗎?康老師又講‘上面的論述沒錯!但在沒有明白人解讀的情況下,人們的理解往往是錯誤的。照著錯誤的理解去練拳,肯定會走入歧途’。
為此,我和康老師進行了一個小時的通話,主要是康老師在對我解釋為何會走入歧途。我感覺有必要整理出來,供真正的太極拳愛好者參考。
1、關於太極拳術十要
鄧:康老師,您的發言讓很多人不解。能再講講麼?
康:大家都在拿這個“十要”比劃動作,全錯了。其實它告訴你的是“離開十要練功,心中拳理不明”。這是告訴我們,這“十要”是拳理,不是動作要求。每一句話都是拳理。“要虛靈頂勁”,但在你沒有勁兒的時候,即虛實不分的時候,虛靈頂勁是沒有的。
第二句“含胸拔背”,如果你不知道內氣是怎麼歸丹田的, 氣怎麼能往下走,你也是做不了含胸拔背的。它是要求你要把心氣放到肚裡才可以,是裡面的運動,不是外邊的動作。
三要松腰落胯,如果不把胯開啟的話,你的腰松胯活根本談不上。這一切都在第4條裡“要分清虛實”,這是最重要的。但我們現在並沒有分清虛實。如果不知道什麼是實性,什麼是虛性,以上所說的一切都與你無關。因為它說的是虛力。那什麼是虛實呢?可不是體重放在哪條腿,哪條腿就是實。虛實與腳的負重與否沒有任何關係。
鄧:我聽說這麼一件事:(下面來一個小插曲。)
一個在陳家溝學拳十幾年,後又師從某大師的人不相信康老師的話。他說,我能不能推你一下呢?康老師就先做了一個實,兩人就頂上了,體重全在腳上。然後,康老師又做了一個虛力,把體力換成了虛力,那人當時就懸起來了,而且康老師的兩腳並沒有換地方。最後康老師一隻腳站著,那人用全身來推,而康老師的腳還可以在地上亂動,他當時就傻眼了。他說,這是怎麼回事?我們練了那麼多年,說腳底要生根,說太極拳其根在腳呀!
康:輕重不是虛實,分虛實,腳不動就分了,根,是根性,即虛性。腳是虛性,這就叫其根在腳。真正太極拳的勁源在丹田,不在腳。馮志強老師講丹田一粒混元氣。從丹田這裡散出去,散到四周。其根在腳,說的是腿的性質都得是虛的,腳底的根性是虛的。所以說,道本虛無,本質是虛的。這個根是根性。
鄧:聽說您的一條腿就棚住了那人的全身力氣,而且腿還能動。不僅如此,您讓上邊端著他的氣往腳下一走,那人嘩的一下就掉下來了,而您人根本沒動。那人說,我的觀念被徹底顛覆了!
康:這叫走氣。你記住,不讓他親身接觸,他是死活不會信的。而我們又能摸幾個人呢!
康:至於下面所講的“沉肩墜肘,全身勁兒整”,講的很對,但如果你不知道勁兒,肩勁兒,胯勁兒,腰勁兒,肘勁兒,這些你不認識的時候,沉肩墜肘與你沒有關係。它是把勁兒撂下去,不是把動作撂下去。而人們全把這些放在動作上了。你再怎麼做,都是假的。這些全是裡面的東西。十要中說“離開拳理練功,心中拳理不明”,它不是說動作不明。所以第六條要用意用心。什麼叫用意?你不練意,怎麼用意?這實際是用意導氣的問題。下面的“意氣為君,內功自生”等等,都是在告訴你這都是裡邊的東西,不是外邊的東西。是在走勁兒。這些都需要眀師帶著你一個一個去認真體悟。
鄧:但從古至今的太極大師們教拳不都是從拳勢講起的麼?不都是從動作開始的嗎?
康:對啊!我也教動作啊!我們的六式不就是動作嗎?
鄧:那您是把拳理放進去了。
康:對。實際上,動作是讓你感悟拳理的一個工具。但如果你沒有把拳理搞清楚,那你這個動作幹什麼呢?學太極拳要先學讀書,要先把理搞明白了,再給你一個動作去感悟這個理。不斷地糾你,拿理套你,讓你在一個動作裡去感悟這個理。這個理在動作裡是什麼感覺,什麼狀態,這個狀態恰恰是這個理的體現,就叫“理法合一”了。所以“氣無理,無以宰;理無氣,無以行”。這個氣,即我們的動作。
鄧:六式不就這幾條規律麼?
康:這幾條剛剛在形上。然後它會調動你的裡邊的東西。這只是我們最初級的東西,一年級的教材。如果你連動作都還弄不清的時候,或者說你還不能意識你的動作的時候,比如說,你還意識不到漸變規律的時候,意識永遠是斷的,往下走,是走不下去的。不把你的身體拉到“中”的位置,你的中氣是養不出來的。到最後就不是體的事了。“中”,是無過不及,是這個動作不松,不緊,天天這麼走,慢慢你的身體中的內氣就會像一個剛剛吹起的氣球,剛剛灌滿,沒努出勁兒,也沒洩氣,慢慢地養出這麼一個氣來。
鄧:我也在慢練啊!自從2010年我開始接觸楊式太極拳傳統套路以來,我都是在慢慢地練啊!
康:慢練,為什麼慢?如果不講漸變,慢練了那麼多年,不知道慢在幹什麼,腦子沒有跟著慢,微變化,慢是沒有用的。慢練的目的是任何一點微變化我都知道。在慢中任何關節都要動,我要知道這個動,感覺到這個動。到最後,所有的關節都在動,但外邊看不出來,因為你轉的很慢啊,很微啊!如果只是慢騰騰,並沒有用意識與你身體的各個部位聯絡起來,那很多地方還是死的,而你還根本沒有認識到。
2、關於站樁與程式問題
鄧:您說現在不要站樁,為什麼呢?
康:為什麼要站樁?因為要守住那個你養出來的內氣。你剛一上來,就讓你站樁,根本沒有內氣,守什麼呢?這一點我和某些大師意見不同。我接觸過一些大師,他們說的很多,也都對,但唯獨程式不對。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剛一上學,就拿著高中的課本讓他學,讓他做題,他能行麼?!所以我們現在看前輩的東西,那些描述,都太對了!但你若按照那些描述去練,在沒有人給你正確解讀的情況下,就太毀人了!
鄧:那您怎麼個程式呢?
康:我教學生從來不讓站樁。現在站,像個木頭疙瘩,越站越死。站無極樁,要到那個無極狀態,去守那個無極狀態。而只有鬆柔到全身不掛力,才叫無極。所以要先把自己鬆柔下來,等你身體裡有真氣了,守性的時候才站樁。那時的站樁你會日新月異的。
鄧:您也不讓您的學生舞刀弄劍,也是時機不到麼?
康:是的。刀劍棍棒是要與身體合為一體的。一個刺劍,可不是手腕在動,而是從脊柱就開始了,劍與你的手臂、一直連到脊柱,調動渾身的勁兒往一處走。所以我們的金牌專業戶小楊把刀劍都收起來了。等將來時機到的時候,會讓她練的。
3、如何練,關於所謂的標準性
鄧:那我們如何練呢?
康:目前的六式基本功是最基本的外形上的。以後還要深化。現在我們在練如何松上體,上體松不了,下身無法複製。等上體的感覺有了,用練上體時的感覺去找下體,去找身體所有的部位,等到身體所有的部位都像你的手臂一樣的鬆柔了,你的身體裡就會有真氣了,那時你內性自發,前輩們所描述的各種現象就會展現在你的面前。
4、練中的困惑 :一大片黑地
鄧: 我們的學員怎麼越練越覺得不會打了?用六式中的規律規則對照一下,似乎處處有毛病。
康:鄧老師,我看您剛才又發了個東西,(見附錄2)上面說的很明白:“再學幾個月,自覺不如以前”。怎麼練著練著反而覺得不如以前了呢?其實它告訴你了:“如有此景象千萬不可洩氣,正是進步耳!”在我們放棄東西的過程中,其實你在進步。而“如今拳未進步,不能自知拳式壞的”。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說,如今你拳不進步,是你自己不知道你的拳式在破壞你的目的。所以,“人人必由此經過,越練越不明白,越練越啥都沒有了,其實你在往前走。”太極拳就是這麼個東西。所以,這個時候要有老師的指點。就像有一個很深的山洞,唯有走出這個山洞才能走進光明。你沒走過,深一腳淺一腳,越走越黑,不敢走了。不對呀!怎麼沒頭啊?我是否走錯了?你可能會折回去。但這時如果有一個走過去的人在前邊對你大聲喊:是的,沒錯。越走越黑,有泥潭,你只管往前走。這樣的話,你心中有底了,你走走走走就到了亮處,走出去了!
鄧:是啊!太多的人一輩子都在黑暗中摸索,太多的人一輩子沒有走出去!因為沒有找到正確的領路人啊!所以才“代不數人”!
康:太極拳的過程就是這樣的。一要看有無走過去的人領路,二要看走過的人的話你是否相信。他讓你往前走,你認為是對的。但走著走著你產生了疑問:這不對啊!我怎麼越練越不是那東西了?我所看的這些拳論上的東西為什麼都不對我說啊?就又折回去了。鄭曼青說過:“這些東西,反正我對你說就是這樣。但是我的徒弟們都不相信這個,都不跟我走了。”所以為什麼真正走過去的人少?比如說,某大師的徒弟成千上萬,一上來就站樁,到目前沒有一個人走出來。是大師不教麼?不是,大師是真的在教。是程式出了問題。
鄧:就是因為中間有那麼一大片黑,所以即便找到了領路人,也因為困惑而半途而廢了。這廷可惜的,因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是無緣碰到明師的。
5、關於理論的學習問題
鄧:康老師您看,我在有計劃地在我們的太極拳理與實踐QQ群上發一些有關太極理論的東西。您認為是否不妥?而且許多人都在買書看啊!
康:大家不知道一年級的教材在哪裡,全都買了高中的教材在看,開始做作業,然後在拿那些理論找動作。一年級學生做高中作業,有一個,錯一個!沒有明師給你解讀,實際上你做不了那個作業。因為那些拳論講的不是外邊的動作,而是內裡的要求。現在只有外,還談不到內,你唯有練過來後你才明白!
鄧:這麼說,我們都是在瞎看了!
6、康老師的歷程
康:為什麼我們現在能說清楚?因為我們是走過彎路的,我們是一點一點走過來的。前邊的20年我根本不知道松是怎麼回事,怎麼都松不下來。因為那時強調低,強調架子,強調位置,轉到哪裡等等。老師是好心,但他沒把理搞清楚,就讓我們做那個年級的動作,結果我練了20年都不行。後來我哪裡都不去了,踏踏實實在家看書。在前幾年我也是越練越弱,思想上也迷茫彷徨過。所以我說,一要換得了腦子,二要耐得住寂寞,三要經得住誘惑,四要相信老師,持之以恆 。我所以現在敢這麼堅決地對你們講應該怎麼練,是因為我們已經走出來了,不是光嘴說。
我們20多年的心血,經歷了那麼多的困苦,現在我們一是要把它做成產業,二是我們也有一份責任,能傳多少就傳多少,至少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這個東西,慢慢把它傳播起來,讓真東西留下來。別到最後人們只是摳那個動作了。那真不是太極拳,那是舞蹈。我們不打算和任何人爭辯,隨緣吧!
7、關於棋譜式太極拳
鄧:我一直都在注重動作的標準性。我覺得先得把動作的線路搞清楚。剛開始學拳的人,不講清楚他們怎麼做啊?
康:對。一先學動作,二學會動作開始教理。所以初級班開始就是六式。先學六式,動作很簡單,把規律給你,然後學拳時,不斷拿六式來糾你。比如腰不要擰啊,一伸手要到最大位置啊,位移不要超出三分之一啊,不要出圈兒啊,等等。因為學了六式基本功,所以他能聽得懂。你在練拳的時候要控制的是這些東西。一定要把腦子放開,不要太去摳動作。人們動作摳了那麼多年,誰把功夫練出來了?所以王薌齋說“這叫棋譜式太極拳”,是你擺出來的。
鄧:但現在社會上基本上都是在這樣打拳,也在這樣教拳。
康:你把一些老拳師的影片拿出來看看,比如傅仲文,馮志強,李經梧,外形上隨隨便便,好像漫不經意,但他們裡邊的感覺,裡邊控制的分寸一定是極精準的。他們控制的是內在的虛性,他們是在拿虛力應對。你想想,真打起來千變萬化,怎麼可能一定多高,一定多低,什麼方位?所以在動作的方位上要考慮的是規律,是大的原則分寸和距離,是太極圈的平衡規律在控制,只要不出這個圈兒,你會自平衡。
8、怎麼練拳
鄧:如何把六式規律運用到拳式當中?六式的規律不就那幾條嗎?
康:目前的六式基本功是最最初級的,最基本的。拳式動作比六式複雜多了,方向、方位、一起動的東西多了,但動作不管怎麼打,在越來越複雜的過程中,看你還能不能遵循這些規律。這是真要功夫的。練一段時間會不一樣,再聽一邊又會有新的感悟。要去找裡邊的東西。太極最後練的是一個感覺,所以叫意領氣。內動意知,我獨知。這是靠腦袋這個感覺在控制這個範圍,比如說胯圈兒的內外。外人看不見,不是外形的東西。
鄧:練內的東西,怎麼練?又有幾人能找到明師呢?康老師,講講虛實吧。
康:有一次我在打拳,做到白鶴亮翅,我的肩一下子就起來了。一老太太就走到我跟前說,你那肩不能抬起,要往下沉。我趕緊說,哦!謝謝謝謝!
我能說什麼呢?大家都認為肩不起叫沉肩。但沉肩並非指的外形上的下沉,而是肩勁兒得往下走,與肩的位置是兩碼子事。這就必須要說到虛和實,什麼叫沉。虛的重叫沉,實的東西往下墜,叫重。那個虛的東西叫沉氣。氣到哪裡,勁兒就到哪裡。所以叫松沉勁兒,是裡邊虛的東西下去了。松體就是松實(身體是實物),把體往下墜,就叫實。虛還要往上拔呢!叫“西山懸磬”。虛靈頂勁,用腦袋,用意識,把整個身體拎起來,裡邊的勁兒卻要扔下去。所以要分內外。外,往上抬,裡,往下扔,形體是絕對不能往下走的,一走就沉重了!但內氣是要下去的。氣是跟著勁兒走的,所以叫松沉勁兒。
鄧:您現在不是不讓管氣麼?
康:現在別理它。現在的任務是攪活這身體,讓身體越來越軟,軟軟的,慢慢那氣就出來了。所以永遠不要在你硬的地方打拳,要在松的狀態下打。就像你揉麵一樣,越揉越軟,最後把你自己揉散了。當你軟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有氣漲在身體裡邊,這時你就認識氣了。這就叫懂勁兒了。
鄧:最好能在老師的面前打拳,這樣老師可以隨時告訴你是不是鬆了,哪些地方還是緊的。但又有多少人能有這樣的機緣呢!
後記
這篇文章我去年就寫好了。但康老師不讓我發。他說,時機不到。這麼說出去會亂的。人們不理解,會說你胡說八道,甚至會群起而攻之。現在我又重新翻閱了一遍,覺得應該可以了吧?所以就拿出來了。還請太極拳的老師們,朋友們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