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再冰的童年、青年時代雖歷經戰亂,但不幸中的萬幸,是一直留在父母身邊長大。一家人雖數次顛沛流離,幾度無家可歸、貧苦交迫,也幾次瀕臨絕境,但家庭的溫暖、父母的教養常伴梁再冰身邊,使得她成為了一個熱愛詩書、自信開朗、聰明堅毅的女孩兒。父母樂觀開朗的性格也影響了她,梁再冰回想兒時這一路西遷,遭遇鉅變,很少見到梁林愁眉苦臉,他們依然勇敢樂觀。少見父親落淚,卻因為聽到七年的學社考察資料在天津被大水淹泡損毀,才失聲痛哭。
每個人都有那麼幾個永生難忘的時刻,對於梁再冰來說,其中一個就是抗日戰爭勝利後,一家人終於結束在外漂泊的生活,回到古都北京。一天她與母親林徽因在城中閒逛,享受戰火間隙短暫的平靜時光。“經過北海前的團城,當我們從西向東過‘金鰲玉蝀橋’時,在我後面的媽媽突然向我大喊道:‘梁再冰回頭看!’我回頭一看,剎那間恍若置身於仙境。恰好那時是傍晚,夕陽西下,陽光下五彩繽紛的‘金鰲玉蝀橋’同半圓的團城城牆高低錯落有致,美麗極了!只可惜我當時沒有一架攝像機能將這一畫面永遠留下。”梁再冰在新書《梁思成與林徽因——我的父親母親》中將這件事記錄下來。
當人生暮年,92歲的梁再冰先生再次“回頭看”,雖然景色和人都不在了,但當時的美景和心境卻深深刻在17歲的梁再冰心中,直到今天。當人生暮年,梁再冰再次“回頭看”時,父母親人、青春歲月、祖國河山盡在眼前。
寫梁林伉儷的書不少,但這本書卻與眾不同。《梁思成與林徽因——我的父親母親》的責任編輯易娜看來,梁思成先生自不必說,一生穿著鐵背心,憑著熱愛和堅持帶著營造學社寥寥幾人,一輩子完成了別人幾輩子不能完成的事業——2800多棟古建築的測繪和考察;林徽因更是女中豪傑,莫宗江先生回憶說,無論再艱苦的地方,只要他跟梁先生敢爬敢上的,林先生就敢上。而這本書,又讓我們全面認識了他們二人是一對多麼有耐心、有方法,又負責任的好父母。
梁再冰老人的女兒於葵告訴筆者,因為老人最近身體狀況欠佳,不得不將採訪推遲,筆者讀完這本新出版的書,被書中精彩溫暖之處多次打動,故寫此文向讀者朋友們介紹。
林徽因望著襁褓中的女兒梁再冰
北總布衚衕的平靜時光
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去世,此時的梁思成林徽因新婚燕爾,雙雙投入到東北大學建築系的創辦中,驚聞噩耗,悲痛欲絕。那時梁思成不到28歲,林徽因未滿25歲,西洋學成歸來,正值事業開端。梁思成為父親獻出了學成歸國的第一件建築設計作品,親手為他設計了墓園和碑亭,就是今天位於北京香山臥佛寺東、北京植物園裸子植物區的梁啟超墓。
1929年8月,梁啟超去世半年後,梁再冰在北京出生,梁林夫婦為第一個孩子取名“再冰”,以此紀念梁啟超這位“飲冰室老人”。1930年,林徽因因為患上肺炎,東北局勢又動盪不安,梁林一家離開東北大學回到北平。在東北,梁林創辦了第一個建築系——東北大學建築系,這是第一個國內大學建築系,培養了一批國產建築大師。次年秋“九一八事變”發生,梁再冰在東北的第一個家“整個都沒有了,所有的東西也不知去向”,雖然那時她還在襁褓之中,可聽父母后來描述,這段匆忙的撤離讓多年來父母積攢的書籍、筆記、測繪記錄蕩然無存:“那是爹爹媽媽建立的第一個家,也是我的第一個家,就這樣在一夜之間失去了。”
1929年,梁思成與女兒梁再冰在東北大學
回京後,梁思成林徽因加入了中國營造學社,中國營造學社差不多與梁再冰同歲,是梁林二人哺育的另一個“孩子”,一家人的生命軌跡從此與之休慼相關,梁再冰也對這個與她家庭密不可分的中國營造學社有著特殊的感情。
“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之間的六年,梁再冰在北平北總布衚衕三號院住了六年。“這是爹爹媽媽建立的第二個家,也是我記憶中的第一個家,我在這個房子度過了2歲到8歲的童年時期,這也正是我開始記事的時候。”梁再冰說,“那時候許多溫馨美好的瑣事,直到幾十年後也還記憶猶新。”1932年,弟弟梁從誡出生,一家四口在北總布衚衕的時光是生活相對穩定寬裕的時光,父母年輕、身體健康、暫時還沒有受到戰火波及,親朋時常能聚在一起,可能當時年幼的梁再冰並沒有意識到,後來許多人即將離去。年幼的梁再冰很依賴母親,她在書中寫道,生病時“只要媽媽在身邊就會很安心,知道她會盡一切辦法減少我的痛苦,她不在身邊我就會覺得很緊張、很委屈”。在家中,梁思成特意為梁再冰設計了“兒童房間”,書櫃書桌等傢俱都是梁思成親手製作。梁思成教梁再冰摺紙,父親“隨手摺出的紙都精美無比”,父母給梁再冰養了一隻貓叫“明兒好”,一條狗叫“冰狗”。“依偎在爹爹身旁一起作畫,那幸福的情景,多少年過去了,依然還是這般清晰地留在我的記憶之中。”梁再冰寫道。父母時常帶她遊玩,故宮、天壇、中山公園、太廟、北海、香山、臥佛寺……一家人去北戴河,梁再冰第一次見到大海,被高風急浪嚇得放聲大哭,“爹爹和媽媽二人被逗得一起哈哈大笑”。
林徽因與孩子們在北總布衚衕三號家中
幼年的梁再冰已經發現,父母身邊總是能聚集一幫朋友,談笑有鴻儒,“梁家週末下午茶聚會”已經小有名氣,每到週末下午,親朋好友、清華北大的教授們就來家中喝茶談天,交流思想,晚上一起出去吃飯。林徽因作為女主人,確實有著不同一般的人格魅力,梁再冰時而在旁旁聽,她看來,母親“急切地表達自己的所知所學,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聆聽者”,這些來訪的朋友後來都成了一家人的終身好友,梁再冰比較熟悉的有張奚若、錢瑞升、金嶽霖、周培源、陳岱孫、葉企孫、吳有訓、鄧以蟄、陶孟和、李濟、沈從文等伯伯。“戰前他們參加高朋滿座的下午茶聚會,抗戰時期風雨同舟,解放後一起迎接新生活,那時只要爹爹媽媽在家,我們家裡就會很熱鬧,我的情緒也特別好,他們一外出考察,家裡就很冷清,我也會特別想念他們。那時候,父母總是外出考察,我常常喜歡搬個小板凳坐在北總布衚衕三號的院門口,焦急地等待著野外考察回來的爹爹和媽媽。每次他們野外考察回家後,總是特別親近我們,我和弟弟的童年過得十分愉快溫暖,他們對我們非常愛護關心,但是我總覺得他們有一個比我們更廣闊的世界,比我們這個小家要大得多的世界。我很小就有這個感覺,我們這個家只是他們那個很大的世界的一個角落吧。”關於梁林一生的摯友,梁再冰寫道,“我同他們的子女也是童年時代的朋友,現在大家都七老八十了,仍時有來往。”這段時間,梁林二人時常一起去河北農村考察古建築,繪製了一大批圖紙,也是這段時間,林徽因寫下了那首喜悅的詩——《你是人間四月天》: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離開北平去南方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此時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正沉浸在發現五臺山佛光寺這座唐代建築的興奮中,並不知道北平已遭戰火。7月12日,兩人騎騾子走出五臺山後,才知變故,“他們聞訊即刻出雁門關,那時交通都已不通,他們只得繞道大同取道平綏鐵路。”路上,心急如焚的林徽因給梁再冰寫了一封長信,在信中儘量用小孩子看得懂的語言描述了他們的行程,還畫了兩張詳細的地圖,說明他們回京路線。“這封1937年7月用鋼筆寫在毛邊紙上的信,奇蹟般地保留到了今天。”梁再冰說。此書出版時特意製作還原了林徽因手繪的地圖和長信,信中林徽因寫道:“寶寶:媽媽不知道要怎樣告訴你許多的事,現在我分開來一件一件的講給你聽。”林徽因在信中講了“八件事”,其中同梁再冰解釋“七七事變”時她寫道:“現在我告訴你這次日本人同我們鬧什麼。你知道的,他們老要我們的‘華北’地方,這一次又是為一點小事,就出兵打我們……我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但是如果日本人要來佔北平,我們都願意打仗,……我們就守在北平,等打勝了再說,我覺得現在我們做中國人要頂勇敢,什麼都不怕,什麼都頂有決心才好。”林徽因在信中叮囑8歲的梁再冰:“你做一個小孩,現在頂要緊的是身體要好,讀書要好,別的不用管。……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
林徽因給梁再冰所寫信中的手繪地圖
梁再冰完全體會了母親的用心,她說:“在那個外敵入侵,國破家亡之際,媽媽走過雁門關,回望那硝煙滾滾的古戰場,想起當年楊六郎躍馬橫刀,以數百奇兵,殺退倍數於自己的遼兵。今天再讀媽媽這一行提示,我依然可以感受到媽媽當時的心情和用意,如她信中所言,她鼓勵我或也是對她自己說,要勇敢面對迫近的危機。”梁再冰寫道,這時北平還在中國守軍手中,梁林一家同北京知識界的許多朋友集中在北總布衚衕家中,家門口挖了戰壕,“爹爹、媽媽和他們的朋友們這時決心‘與城共存亡’”,買了罐頭等物資,等待戰事。但過了幾天,外面寂靜一片,大家才發現原來中國軍隊已經撤出,日本軍隊開進了北平。
北平淪陷後,許多人不願活在侵略者的鐵蹄下,選擇了南遷,梁林一家也踏上了去昆明的漫漫長路。“這是媽媽和爹爹繼在東北大學後,又一次失去了自己的家園。”梁再冰寫道,那時梁思成林徽因正處在古建築考察事業起步時,他們年輕蓬勃,充滿幹勁,卻“毅然背起揹包,踏上了極為艱難困苦乃至貧病交加的抗戰西南遷移之旅”。
那時梁再冰讀完小學三年級,已經會讀書寫字。“路上爹爹教我看地圖,辨認我們走過的路線,我就是從那時養成了看地圖的習慣。”梁再冰說,媽媽給她買了日記本,讓她堅持每天記日記,“她鼓勵我任意寫作,並不太乾涉我寫什麼內容,只是偶爾會看看我的日記,給我改改錯別字。”梁再冰按父母的要求,日記中寫下時間地點,到什麼地方去,發生了什麼事,心情如何等等,事無鉅細。幸虧留下了厚厚一本這樣的童年日記,我們才得以在今天得知梁林一家人在南遷的時間裡發生了什麼,為何直到今天梁再冰對許多事情都記得這樣清楚。
湖南、雲南、四川
全家人到長沙後,生活完全變了樣,梁林二人開始完全操持起了全家的生計。好在一批知識分子朋友們也都來到了長沙,曾經的“北總布衚衕下午茶”聚會又在他們租的小屋中開張了。“媽媽還是聚會的召集人和主角,親友們在炮火硝煙中,擠在我們狹小的房間裡,圍在小爐旁享受著媽媽親手烹製的飯菜。”梁再冰寫道,“最使我難忘的是聚會上父親教我們唱《義勇軍進行曲》的情景。”在梁再冰看來,生活雖然驟然變苦,但父母常常互相打趣調侃,家中有趣有樂。
然而世事難料,一個下午,日軍突然轟炸長沙,炸彈正好落在一家人的房子附近,轟炸發生時,梁再冰與弟弟還躺在床上。“爹爹一進房間就把我抱起來,媽媽也立即把弟弟抱起來,一邊攙扶著外婆往樓下跑。炸彈落下的瞬間,門窗瞬間被震垮,到處是玻璃碎片。”梁再冰回憶道:“媽媽被震倒,直接被掀下幾個階梯,滾落到院中,落地時弟弟還被她緊緊抱在懷中。等我們衝出大門跑到街上時,飛機再次俯衝,炸彈第三次呼嘯而來,那時我們毫無經驗,竟不知臥倒,一家人都呆在那裡,以為在劫難逃了,但這批炸彈最後竟沒有爆炸。”無家可歸的一家人當晚只得暫時借住在張奚若家中,不久便離開了長沙,再往昆明去。
在去昆明的路上,林徽因肺炎復發,高燒一度到41℃。當時沒有抗生素和特效藥,林徽因陷入了昏迷,梁再冰感到緊張害怕,梁思成去各個旅店投宿,卻都客滿了,梁再冰說,“我們無望地坐在鋪蓋捲上,感覺今夜怕是要露宿街頭了。”這時一家人忽然聽到一家旅店傳出悠揚的小提琴聲,梁思成鼓起勇氣去敲門,發現屋裡住著八位軍人,他們是第一批空軍航校的學員,也正要往昆明撤退。梁再冰記得,他們都只有十八九歲,年輕帥氣,即將成為戰鬥機飛行員。短暫交談後,他們熱心地將房間分出一塊給梁思成一家住,林徽因的病逐漸好轉。後來到了昆明,這幾位飛行員又與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成為了好友,梁再冰叫他們舅舅,梁林二人還作為家長出席了他們的航校畢業典禮。梁再冰又艱難地回憶道,後來這八位“舅舅”都奔赴戰場,然而在1939年以後不到兩年中全部陣亡。“你們能想象什麼是粉身碎骨嗎?”前幾年,幾位“90後”來採訪梁再冰時,她提到這件事依舊淚流滿面:“每當收到他們的陣亡通知書,母親總是痛不欲生,她說,他們自己無法親赴戰場,但至少和爹爹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家,讓他們在這裡感受到家的溫暖。”
梁再冰與弟弟梁從誡在昆明林徽因改造過的家中讀書
在這樣悲痛煎熬的日子裡,也偶爾有溫馨寧靜的時刻,儘管一家人在炮火中不斷遷移,但梁林二人儘量給孩子們最好的教育。林徽因在一盞小小的煤油燈下,為孩子們講解莊子《解牛篇》、《唐雎不辱使命》等《戰國策》的名篇,梁再冰至今歷歷在目。梁思成去川西野外考察期間,每次都會給孩子寄回厚厚的一沓自己繪製的“考察連環畫”,梁再冰記得自己和弟弟、媽媽一邊看一邊笑得前仰後合。在昆明期間,“下午茶”又時不時舉辦起來,梁再冰回憶,有一天詩人卞之琳冒雨來參加在昆明郊外、梁家自建農家宅院中的聚會,是梁再冰給他開的門,卞之琳即興在她的小本上留下一首小詩,描述了當時他們生活的宅院環境,梁再冰也將小本子上的詩在書中影印了出來。
梁再冰兒時酷愛讀書,整天捧著小說看個不停,林徽因看到此情此景,特意為她畫了一幅漫畫打趣,畫上是一隻戴著眼鏡、捧著書的袋鼠,比喻沉迷讀書的梁再冰,旁邊還配了一段話,說“喜歡讀書的你必須記著同這漫畫隔個相當的距離,否則……最低限度,我一定不會有一個女婿的”。金嶽霖看到這幅漫畫也在梁再冰的小本上留下一首打油詩,調侃道:“再冰臉面大且圓,月亮當前白日間。連叫幾聲聽不見,聲音尚未到臉邊。”
林徽因所繪“調侃”梁再冰讀書的漫畫
1942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抗戰最艱難的階段,也是梁再冰一家離開北平後最暗淡的時期。一家來到四川李莊後,林徽因肺病復發,梁思成也忍受著嚴重的脊椎痛,背駝得厲害。他們住在兩間低矮陋室,沒有自來水和電燈。面對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美麗的媽媽所有的好衣服幾乎都送進了當鋪”,而父親不得不花大量時間東奔西走請求資助,以養活一家人和讓中國營造學社得以堅持下去。
回憶母親,梁再冰說,那時她和弟弟及劉敦楨家的孩子們“整天在外面玩得昏天黑地,媽媽給我們準備了很多好吃的東西,回來就開始吃,這個也好吃,那個也好吃,我現在留下來的童年日記,每篇末尾都是‘我快活極了’!後來我想想究竟是誰做的這些呢?當然是我媽媽,是她全力以赴為我們全家做了這一切。”
1938年,梁思成一家在昆明與友人周培源、金嶽霖、陳岱孫、吳有訓合影
再回北平
1945年,聽聞日本無條件投降的訊息,梁再冰一家慶祝:“我和媽媽一起再次誦讀杜甫的詩句‘便下襄陽向洛陽,即從巴峽穿巫峽’,那詩中所引發的共鳴和激動實在難以用語言形容。”1947年7月,一家五口飛回闊別九年的北平。梁思成接受了清華校長梅貽琦的邀請,擔任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然而日本人離去後的清華園滿目瘡痍,一家人先借住在了宣武門內的西南聯大復原教職員工接待處。這是梁再冰回京後的第一個家,解放後成了新華社的社址,後來梁再冰進新華社做了記者,冥冥之中算是一段奇妙的緣分。
清華園修葺好後,全家搬進了新林院八號。梁再冰記得母親興奮地不住向友人感嘆:“這是我很久以來有權使用的第一個完整的房子!能有這樣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還是很激動!”梁再冰與媽媽去舊傢俱鋪子選傢俱,但在梁再冰眼中經過“神人”媽媽的搭配,房間佈置得很迷人,也很有藝術感。但是不幸的是,林徽因的肺病擴散到腎臟和膀胱,日趨危重,需要做一次腎切除的大手術。在美國訪學的梁思成匆忙趕回來,為了安慰臥床的林徽因,他專門為林徽因買了一輛小型勞斯萊斯汽車。“我們載著媽媽幾分鐘就到了金伯伯(金嶽霖)的新家,隨後爹爹又帶著媽媽開車去了三姑梁思莊的新房子,後來還‘冒險’進城了,去看錢瑞升伯伯。”梁再冰寫道,“這輛車型很小,很適合鑽小衚衕的小車,極大地方便了媽媽與朋友們的往來,非常方便。”
手術後,林徽因的身體有所好轉,此時的梁再冰已18歲,與母親的關係慢慢變成了好閨蜜、好朋友,開始為母親承擔家庭的責任。在手術前兩週,梁再冰不忍心看到母親情緒低落和煩躁,便找了一些北京大學的同學(梁再冰在北大讀西語專業)陪母親去頤和園。“這是媽媽最愛的地方,這次遊覽大獲成功,夜雨之後,天氣好極了,可以看到周圍數里以外的地方。見到我們一幫年輕人前呼後擁地圍著她,她高興極了,她說她覺得自己簡直被我們呵護得像個‘大貴族’。”
梁再冰帶林徽因再遊頤和園
北平和平解放後,梁再冰選擇參加第四野戰軍的“南下工作團”,成為一名西野分社的新聞編輯,也是在這裡,她認識了當時同為記者的愛人於杭。這是梁再冰第一次離家,起初遭到了父母的反對,三人大大辯論了一場,父母最終還是尊重了梁再冰自己的選擇。
今年是梁思成誕辰120週年,清華大學特意為此舉辦了紀念展覽。這本《梁思成與林徽因——我的父親母親》是由梁再冰口述、梁再冰的子女於曉東、於葵執筆整理的,於曉東、於葵說,梁再冰在得知父親的展覽訊息後,激動地拿出父母的書信手稿,捧著這些信件,讀了一遍又一遍。做了一輩子記者的梁再冰非常想要再次親自提筆,寫下關於父母的更為詳實的回憶記錄,對此大家都熱情地鼓勵她,只是已經92歲的梁再冰現在視力已經無法自己讀、寫,行動也無法自理,但思維依舊清晰,記憶力驚人。“想起那些與外公外婆在一起的往事,猶如愛說話的外婆一般,講述時也是激動不已,滔滔不絕……”
《梁思成與林徽因——我的父親母親》 梁再冰口述 於葵執筆 龐凌波 潘奕整理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世界上最難以挽留的,也同樣是最牢不可破的,比如時光,比如親情,比如《梁思成與林徽因——我的父親母親》中那些令人會心一笑的細碎小事。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是名人,在建築方面有重要的貢獻,本身又具有各種話題,身上揹負著各種光環與誤解,所以其子女後人往往感慨做名人後人的難,但梁再冰的筆下,只有母女之間、父女之間、父母之間、姐弟親友之間的關愛和陪伴,尤其是母親林徽因的溫柔、聰慧、堅定躍然眼前——這就是普通而溫馨的一家人——也正是如此,才打動人心。
(注:本文圖片全部來自《梁思成與林徽因——我的父親母親》一書,感謝梁再冰女士提供圖片)